【專題探索】台灣零售產業赴東南亞投資之發展前景
林聖哲 (2016/10/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10期》
2015年12月31日東協共同體宣布正式成立,2016年1月1日即以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的新面貌上路。AEC包含東協十個國家,擁有6.3億人口,僅次於中國、印度的第三大「國」,其中超過50%的年輕勞動力,與30%不斷增加的新興中產階級,因此,只要在東協任何國家設立企業,整個東協即是內需市場。為配合我國政府新南向政策綱領,積極推動與東協國家產業、投資密切之雙向交流與合作,故將東協視為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
台灣零售產業發展概況
(一)台灣零售產業現況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15年台灣批發零售業營業額為新台幣13兆7,461億元,為我國服務業中最大次產業。另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止,台灣批發零售家數共69萬4,057家,就業人口約185萬人,約占總就業人口數之16.5%,對我國就業市場貢獻甚巨。
(二)台灣零售產業發展困境
由於政經環境與企業內部經營之調整,目前產業面臨問題包括經營、創新、市場及拓展等四大面向。其中,經營面如經營管理成本升高與人才匱乏、需進行物流系統配合虛擬通路優化、供應商開發與品質維繫;創新面如創新活動投入資金不足、複合式經營型態挑戰業者創新與整合能力;市場面如內需市場興衰導致業者需改善營運策略、海外業者利用資金與技術優勢侵蝕國內市場;拓展面如海外拓展經驗缺乏、總部管理機制不足因應海外拓展等。
(三)未來環境預測
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環境漸趨嚴苛,國內各產業面臨許多的挑戰與衝擊,在全球貿易自由化下,各行各業亦將會朝向異業結盟、建立品牌、國際化發展等方向努力。近年來,由於東協市場經濟快速成長,消費能力快速提升,被許多連鎖零售業者視為未來拓展之重點區域。
東協主要國家零售產業發展概況
一般而言,國際上衡量經濟與社會進步之主要指標為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觀察2015年GDP排名前五名之東協國家,分別為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菲律賓(附表)。其中,就此五國2014年產業結構而言,服務業及工業為其主要經濟的推動力。該五國2014年服務業GDP占比皆超過40%,工業GDP占比,除新加坡之外,亦皆超過30%(附圖)。因此,為洞悉台灣零售產業投資東協國家之契機,本研究將以此五國作為主要分析對象。
附表 2015年東協國家GDP
附圖 2014年東協主要國家產業結構概況
(一)印尼
1.經濟情勢與投資環境
印尼經濟在其現任總統佐科威(Jokowi)積極推動改善基礎建設及發展海洋國家等經貿政策下,吸引外商持續投資。印尼中產階級超過6,100萬人,內需消費在中產階級人數逐步增加帶動下,穩定成長。由於印尼穆斯林人口超過兩億,約占總人口數之90%,印尼政府將於2019年針對清真產品實施強制性認證及標示,受規範產品包括食品、飲料、藥品、化妝品、化學品、生物產品、基因改造產品及日常生活使用等相關貨品及服務。
東協市場、零售業投資、新南向政策、清真認證、電商發展、高端精品、銀髮經濟、跨境電商、品牌行銷、區域經濟整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