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日本的福島核災,對全球核電發展產生了重大衝擊,也讓台灣的核四爭議再度掀起巨浪,行政院更拋出核四公投這個政治議題,一時之間對於核四的續建與否,台灣各界都熱烈地進行討論,核電問題又再次成為台灣最大的政治與社會焦點。然而,卻有一個對於台灣未來電力市場影響更為深遠的議題,伴隨核四存廢悄悄出現而逐漸露出,此議題就是「電業自由化」,這個已經談了18年的難解課題。
電業自由化對台灣而言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在1995年行政院所提出的電業法修正草案中就已經納入電業自由化的條文,但在立法院幾進幾出之後,進行電業自由化的電業法修正草案在立法院全然過不了關。這個現象充分顯示了台灣對於電業自由化的議題存有極大的爭議,根本還沒有任何共識。我們認為關鍵就在於,「電業自由化到底要解決甚麼問題?」
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電力市場的要求在於能提供低廉、質優的電力,電業是否自由化或是台電是否民營化,根本都不是民眾所關心的議題。因此,除非現在台灣的電力市場因為沒有自由化而造成電力價格偏高或是電力供應不穩,否則一般社會大眾並不會特別關切這個問題。但是諷刺的是,台灣目前電價比國際便宜,電力品質也相當不錯,這個時候電業自由化能為台灣電力市場帶來甚麼?對社會大眾而言,電業自由化除了要解決對台電公司長期經營效率的質疑與電力公司之間有無利益輸送的懷疑之外,恐怕沒有其他更多的目的。
事實上,台經院長期進行台灣電力市場與電力經濟的研究,就我們的觀察,這十幾年來台灣電力市場的發展已經有很大的改變,電業自由化要解決的問題已經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對於電業自由化的思維還是和十幾年前一樣,採取的方式也不改變,老實說將完全無助於台灣電力市場的發展。可惜的是目前經濟部所提出的版本,除了設立一個獨立運作的電力調度中心與允許代輸之外,似乎比過去的版本更為後退,也更不適用於台灣的電力市場,好像已經陷入了為自由化而自由化的漩渦。關於這一點,應該要重新思考。
事實上,經濟部的版本在十幾年前是可以發揮效用的,因為當時台灣電力需求成長迅速,因此需要很多新的發電廠加入市場,所以如果當時採行電業自由化設立獨立運作的電力調度中心,在市場供給者(發電廠)與需求者(新增的電力需求)都大幅成長之下,電力調度中心就將發揮獨立的調度功能,從而逐步打破台電公司壟斷市場的局面,電力市場也能逐漸朝向更為競爭的形態發展。可惜的是,十幾年前沒有成功的執行自由化,電業權完全掌握在台電手裡,現在所有的獨立電廠(IPP)也全部賣給台電。所以目前台灣電力市場幾乎所有的電源(發電廠)和電力用戶都是掌握在台電公司手裡。
更重要的是,這幾年以來台灣電力市場的供需已經逐漸穩定,電力需求成長速度急速下降,缺乏新的需求之下,電力市場根本很難出現新的供給者。在可預見的未來,台電公司依然掌握台灣電力市場幾乎所有的電源(發電廠)和電力用戶,這個時候設立所謂「獨立運作的電力調度中心」,可說只是在幫台電公司調度電力,因為市場上除台電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電廠與電力用戶之間需要進行調度。換句話說,設立電力調度中心的自由化模式,根本不會改變電力市場的實質運作結果,只是徒有自由化之名,而無自由化之實,也就是我們一直不認同的「為自由化而自由化」的自由化模式。亦即,在台灣電力市場已日益成熟的情勢之下,如果不解決台電公司幾乎掌握了全部發電廠與電力用戶這個問題,根本不可能達到電業自由化的目的,這樣的電業自由化模式不但無從回應社會大眾對於台電公司經營效率提升的要求,也不能解決目前電力市場存在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呼籲行政當局與經濟部,目前所提出設立電力調度中心與導入代輸的電業自由化模式,在電力市場由台電公司控制超過90%以上電源與用戶的結構下,根本無從發揮其自由化的功能。我們認為,正本清源唯有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最根本的作法是導入發電廠與輸配電系統切割的廠網分離模式,將台電公司的發電部門分割出去,形成數家發電公司,這些發電公司與獨立電廠之間大家規模不會差異太大,才能形成相互競爭的結果。此外,台電公司轉型為獨立電網的公用事業,並負責全國電力的調度、供電的義務與負載的預測等業務。如此即可以在不影響台灣供電安全與品質之下,達成自由化的目的,也才能發揮電業自由化的功能。但若依然採行維持台電公司超大的綜合電業模式,誠如前述的分析,台灣電業自由化恐怕又是一場夢。事實上,一向採取維持綜合電業逐步進行自由化模式的日本,為了深化電業自由化,安倍內閣於2012年4月2日決定了「有關電力系統改革的階段性實施方針」,將從2015年起分三階段實施,未來將電力公司切割為發電與輸電的業務,亦即採取了所謂廠網分離的模式。箇中的原因,恐怕就是組織龐大的綜合電業,根本無從發揮自由化的功能,這樣的發展,真的值得一向以日本為師的台灣好好思考。
「六祖壇經箋註」中有一句話:「執醫之一方者,誤色身;執經之一義者,誤慧命」,實在值得我們好好深思。如果行政部門因為要讓自由化可以有一些進展而作了過度的妥協,提出一個根本不適合台灣市場的自由化方案,如同用十幾年前所提出的藥方要來醫治台灣的電力市場,在目前結構已全然不同之下,恐怕就會成為執醫之一方的醫者了。這樣對台灣電力市場的發展不但不會有正面的效果,反而進一步戕害了政府施政的效能與威信,誤了行政部門這個已經十分衰弱的色身。因此我們期待行政部門可以再好好的思考,千萬不要只是為電業自由化而自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