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海耶克赴英講學的開始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海耶克赴英講學的開始

施建生  (2006/12/08)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2期》

1930年,正擔任倫敦經濟學(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經濟學教授兼系主任不久的羅賓(Lionel Robbins)看到了海耶(F. A. Hayek)以德文寫的一篇稱為「儲蓄的『矛盾』("Paradox" of Saving)的論文以後,就感到非常有興趣,旋即邀他到倫敦經濟學院作四次的學術講演。海耶克接到這項聘請後覺得可以接受前往一試。因為他認為自己對於經濟景氣循環的理論已有了一個相當的體識。同時他當時正在寫一本「貨幣學」的教科書,對於英國貨幣發展的情形亦已有初步瞭解。再加上自己的英文表達能力,經過了留15個月的實際考驗亦已可以應付。到了翌年一月終於到達了該院而上場,結果非常成功。該院即聘他擔任客座教授一年,期滿後即正式聘他擔任「托克經濟科學與統計學講座教授(Took Professor of Economic Science and Statistics)一直1949年他辭職赴美為止。這是他當初接受作四項學術講演時所沒有料到的。

然則何以羅賓斯就這樣堅定地要聘海耶克呢?這就需從倫敦經濟學院之所以創立說起。我們知道,該院是英國費邊社會主(Fabian Socialism)創始人之一的韋(Sidney Weber)1895年所建立的。他當時鑒於倫敦地區大學教育相當貧乏,尤其是經濟方面更不足以應日益嚴重之社會經濟問題之解決的需要。所以他決定要設立這樣一個學校。我們知道所謂費邊社會主義是一種溫和的漸進的社會主義,而費邊則為古羅馬時代一位善用緩進待機戰術的將軍的名字。蕭伯納也是這種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之一,韋布的Beatrice是一位很活躍的費邊社會主義者,是她丈夫的得力助手。雖然他與他夫人都是社會主義者,但辦校則不拘泥於各人的政治意識,因為他們所深信凡是有理性的人在從事實情的研究之後,必定會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然。(關於該院早期的歷史,可參F. A. Hayek, The London on School of Economics, 1895~1945, Economia, Feb, 1946)他們所要創立的是一個不為個人主義所操縱的經濟教學中心。韋布希望經濟學的教學可以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進行。他說:「我反對只有一位經濟學教授,我要有許多位經濟學教授。」同時他還要在校中教公共行政,所以一開始這一學院就稱為「經濟與政治學院(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Brian McCormick, Hayek and The Keyne-sian Avalanche, St, Matin Press, New York, 1992, p.11)。我們知道,當時英國經濟學的教學為劍橋大學馬夏(Alfred Marshall)教授所壟斷,韋布所要打破的就是這種局面。在開辦之初,他原想請他的摯友華萊(Graham Wallas)擔任院長,但後者因已膺新職而婉拒。後來則請牛津大學的赫溫(W. A. S. Herwins)擔任,他只30歲,並非社會主義者。韋布並聘請11位教員,都是兼任,其中政治學方面的教學則由上提之華萊斯主持,經濟學方面則請牛津的肯(Edwin Cannan)主持。韋布自己則成為院中之行政委員(Administrative Committee)主席,為全院實際首長,其夫人亦為該委員會中之一分子。

海耶克倫敦經濟學院羅賓斯凱恩斯價格與生產費邊社會主義學術講演經濟循環理論經濟政策學術地位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