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技術商業化關鍵要素及其對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性
項維欣 (2012/07/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7期》
我國向來以兼具品質及效率的代工製造能力享譽全球,在科技產業專業分工的價值鏈,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年受到製造業外移的衝擊,代工製造的榮景逐漸衰退,而我國也正處於從製造導向轉型為創新驅動的陣痛期,各界期盼藉由產業升級與自主研發,維持我國科技產業的實力。
我國政府為使產業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力,近年來,也積極針對產學研等創新系統重要成員投入相關資源。若以整體研發投入規模來看,我國雖然在全國研發經費(GERD)和企業研發經費(BERD)投入的總規模不如其他大國,但在研發經費投入的密度(占GDP比例)和成長率卻優於國際水準(圖1)。依2010年經濟部科技專案執行年報統計,以研究機構為主之法人科專,政府2010年總計投入新台幣148.88億元、114大項計畫,以及5,531人/年之研發人力;於1999~2010年間,業界科專亦針對產業投入120.09億元、459件計畫;在2002~2010年間,學界科專則投入總計60.33億元,97件計畫,以及8,456人/年之研發人力。
圖1 全國與企業研發經費投入
政府長年所投入之研發資源亦產生相關效益。我國專利生產力長年皆為全球最有效率的國家(注1),專利品質也名列前茅(圖2、注2)。依民國94~99年經濟部科技計畫統計,我國平均每億元經費之核准專利數達五項以上,並創造多項領先全球的成果,如超薄軟性音樂喇叭,且2006~2010年,經濟部每億元經費投入之繳庫收入,均達新台幣200萬元以上。2010年法人科專計畫共獲國內外1,502件專利,其中獲得應用者有744件,技術暨專利移轉收入為14.51億元,執行委託研究及工業服務2,253件,衍生服務簽約金為17.70億元;1999~2010年,業界科專共獲國內外2,908件專利,其中獲得應用者有858件,帶動企業直接與衍生投資經費累計超過700億元;2002~2010年,學界科專共獲國內外732件專利,其中獲得應用者有116件,執行委託研究及工業服務5,000件,衍生服務簽約金大於十億元。而我國產業亦有多項產品出口居全球前三大,亦有多項科技發明履獲國際獎項肯定,顯見我國智財創造的實力雄厚。
圖2 我國專利生產力與專利品質
儘管,政府投入大量研發資源,衍生豐富的國際專利、知識及人力等資本,卻似乎未對促進產業競爭力提升,及我國經濟成長造成顯著影響。主要的原因可能在於我國資源投入所衍生的各項資本,並未轉化為藉由創新驅動,促進經濟成長所需之重要資本與相關能耐。
由於垂直整合的瓦解及專業化,台灣企業多將研發聚焦於特殊技術領域的漸進式創新,導致專利組合快速成長,卻無法獲取最高價值;此外,亦偏好跟隨領導品牌及產業標準設定者,所設計機構路徑下的技術創新,使得製造數量增加時,也必須支付愈多權利金給品牌及標準制定業者。是故,我國若欲擺脫由製造導向轉型為創新驅動陣痛期的泥沼,勢必需要找出無法將投入與衍生資本轉化的緣由,跳脫舊有以製造及漸進式創新發展的路徑。
技術商業化、產業升級、研發資源、創新系統、ODM、自主品牌、專利應用、資本轉化、市場導入、價值鏈重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