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先進製造的創新發展模式政策建議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先進製造的創新發展模式政策建議

王仁甫  (2015/06/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6期》

1980年代過後,電腦走入人類的生活中,讓大規模生產的概念得以慢慢依照不同的消費者特性,形成大量客製化的商品,也讓先進製造(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MT)的產品和流程創新模式受到學界的重視,如Adler (1988)和Boyer等(1996; 1997)將先進製造分為三類,分別是設計、生產和管理。而Kotha和Swamidass (2000)、Swamidass和Kotha (1998)將AMT分為幾個方面:資訊交流和規劃技術、產品設計技術、少量彈性自動化技術,以及大量自動化技術。Boyer (1997)則強調電腦輔助設計和電腦輔助工程的重要性,如製造/裝配工業電腦控制程序、自動材料處理、自動儲存和檢索系統(注1) 。

先進製造的概念除了重視過去的生產流程創新外,也漸漸深入不同部門間的協調,讓流程開發控制更好,同時降低了產品設計時間、更短的交貨時間,以及穩定的高品質輸出(Boyer et al., 1997; Small and Yasin, 1997; Sun et al., 1999),使產品能夠逐漸滿足個人化的需求,提高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價值(圖1)。

2008年後,隨著金融海嘯狂襲全球,致失業率高漲,使後續全球製造業版圖重新洗牌。而近年來中國的製造、人力成本上升,讓先進國家開始思考,以往過於「重金融輕工業」的思維,應加以扭轉,使得製造業重新成為各國的發展重點。加上十年來全球IT與自動化技術的加速進展,重新啟動了工業製造全新面貌,故各先進國家都將智能製造視為國家未來發展重點,並以國家創新戰略的高度,制定先進製造相關政策(附表)。

 

1 先進製造概念的發展歷程

 

附表   各先進國家先進製造國家發展戰略

 

從學術文獻和各國政策發展,可將先進製造領域之未來發展歸納出相同的軌跡:未來全球產、官、學、研的創新體系,將透過先進的IT與自動化技術,讓製造系統具有智能化的功能,提升效能、降低成本,將生產模式由服務化導向,轉為個人化導向端至端(end to end)的全程化服務。

本文將聚焦德國2020高科技戰略工業4.0計畫,輔以對照美國先進製造技術AMP 2.0政策,和台灣生產力4.0政策的比較,以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作為未來我國擬定相關策略的他山之石。

先進製造技術工業4.0虛實整合系統數位勞動力轉型智慧服務CPS平台AMP 2.0中小企業數位化生產力4.0製造服務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