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關懷地方,用心服務的新勢力——社會企業的角色與貢獻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關懷地方,用心服務的新勢力——社會企業的角色與貢獻

謝孟錡  (2013/11/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1期》

   為確保社會需求有最大的服務內涵,以政府、企業NPO作為傳遞社會服務的傳統觀念已不符社會現狀,但是基本上仍然希望藉由最接近社會生活的機構,尤以企業部門與社會部門的融合,所產生之新型態的混合式組織即「社會企業」,來解決社會問題。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地方產業」、「社會經濟」、「社會企業」等相關計畫與行動,俱已累積不少具體案例與相關論述,本文將介紹國內成功發展地方文化及產業之社會企業,透過發展緣起、歷程及成果了解社會企業與地方發展的關聯性。

 

社會企業定義與類型

   OECD(1999)對社會企業的定義為:任何可以產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動,具有企業精神策略,以達成特定經濟或社會目標,而非以利潤極大化為主要追求,且有助於解決社會排斥及失業問題的組織。社會企業基本上是一個私人性質之組織,其致力於提供社會財而非以營利為目的,經費來源除了捐募及補助外,也有商業活動的營利收(Borzaga & Solari, 2004)。雖然目前社會企業沒有統一的定義,但廣義來說,「社會企業」是一個運用不同商業模式來解決某特定社會、教育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例如:提供具社會責任或促進環保的產服務、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採購弱勢或邊緣族群提供的產服務等。亦即社會企業經營以追求社會目的為主,經濟利益次之,或是說經濟利潤是其達成社會目的的手段。

   台灣的社會企業雖然尚在萌芽摸索階段,但就目前的文獻所知,其興起的因素可歸納為:(1)因應社會需求(2)尋求財務穩定及自主(3)政府政策誘發與經費補助(4)社會福利民營化與購買式服務(5)企業對社會責任的重視。在組織類型方面,官有(2012)將社會企業分為(1)就業促進型:特別關照被社會排除的弱勢者之就業問題,例如:喜憨兒麵包坊、陽光洗車中心(2)地方社區發展型:著重協助地方人文、產業發展與社會問題的解決,例如:龍眼林福利協會、桃米社區(3)服務提供與產品銷售型:主要NPO提供與本身宗旨使命密切相關的付費服務,或販NPO生產,或代售的產品,例如:荒野保護協會(4)公益創投的獨立企業型:由一家或數家營利公司的創投,以及盈餘來支NPO的公益活動,例如:大愛感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社會合作社:強調組織內部的利益關係人,透過組織共同追求集體利益,例如:主婦聯盟。其中國內由於城鄉差距嚴重、偏遠地區人口老化,以及農作也產銷競爭力不佳等因素,社會企業以弱勢就業、新型態農業及地方發展為主。


地方社會企業案例
(一)日月老茶廠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的日月老茶廠,由於產業更迭、茶園荒廢,文化資產就此閒置破壞;加上國內經濟掛帥的思維下,土地資源受大規模的開發及化肥農藥加工等傷害,昔日茶廠榮景已不再。為了推動茶廠重生,並落實生態保育想法,身為老茶廠召集人的莊惠宜女士透過經營管理及產品銷售的創新模式,不但使老茶廠得以順利運作,同時發揮社會影響力,成為「介紹生態、愛物惜物」的最佳範例。

社會企業地方創生社區經濟農業轉型文化行銷永續發展微型經濟弱勢就業產業創新城鄉平衡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