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因應全球生技潮流之農業轉型策略-專訪「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第三期規劃委員會」鄒篪生總召集人
採訪/孫智麗·張世龍 整理/張世龍 (2005/02/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2期》
鄒篪生總召為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專長領域為生物化學、農業總體發展策略、農業國際合作等領域。目前擔任「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總召集人,曾為亞洲蔬菜研發中心首位具我國國籍的主任,也在屏東科技大學擔任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的講座教授。並於行政院農委會擔任台灣農業科技發展策略規劃召集人。
本院生技中心在2004年12月10日,邀請鄒篪生博士就農業生技研究發展的問題分享個人的經驗與見解。無論農業生物科技與台灣農業轉型發展、荷蘭的經驗借鏡、亞洲蔬菜中心經驗與國際合作,乃至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與農業科技發展策略等,都在此次簡短訪談中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並經節錄彙編如下。
問:您是亞洲蔬菜研發中心(附註)第一位我國籍的負責人,也參與熱帶農業國際合作的教學研究。想請您介紹亞蔬中心的概況與特色,並從其中的發展經驗談一談目前國際農業界的新趨勢。
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AVRDC)是總部設在台灣的國際機構。其主要部門,包括作物改良處、生產制度改良處、國際及種原合作處。研究範圍很廣,主要涉及球莖蔥科、豆科、番椒、番茄育種、植物真菌、植物病毒、植物生理、作物土壤管理、昆蟲、營養分析、蔬菜栽培、植物細菌、社會經濟、種原等。亞蔬中心也研發建立了建熱帶蔬菜種原資料庫及熱帶蔬菜資訊資料庫。
從前中心剛成立的時候,主要是希望育成在熱帶地區能生產的蔬菜。後來慢慢有了不錯的成果,而在全亞洲夏天多數可以看見的番茄品種就是出自於亞蔬中心。在六○年代初期,綠色革命增產,相當程度解決了開發中國家的糧食問題。至於進一步的營養問題,參考美國國際開發總署的建議,國際間形成在台灣成立國際蔬菜品種研究單位的構想。其中,蛋白質、維他命A、鐵和碘,都是攸關人們生長與智力的關鍵成分。除了在價格、品質上使發展中國家人民願意並有能力購買,也注意到跨國飲食文化差異與接納程度、符合在地口味的食譜調配、適應特殊氣候(如熱帶)的作物品種,並因應開發中國家整體國家經濟發展、科技水準、教育程度,而於糧食與營養的層面提供實際的技術、資源與方案。
在亞蔬中心的經驗,經由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的研討,實際上給予各國對於「安全糧食」的定義提供了新的理解。營養,是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這也表現在研發資源的運用,並能結合國際農業界、國際醫藥衛生界共同來支援此一重要方向與各項計畫。
農業生技、國家型計畫、知識型農民、國際合作、農業轉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產業化、永續經營、全球布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