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國際經濟】金融風暴陷否極!赤字財政轉泰來?-剖析泰國當前財政狀況

 

台經月刊

 

【國際經濟】金融風暴陷否極!赤字財政轉泰來?-剖析泰國當前財政狀況

陳志強  (2005/01/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期》

1997年的金融風暴引爆延燒,促使曾經連續九年保有財政盈餘的「亞洲四小虎」之一的泰國,一夕成為財政赤字突破千億泰銖的債務國,嗣後國際社會包IMFWBADB以美、日等國除投入大量金援與泰國達成經濟結構改革計畫外,其本國亦不得不改採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試圖擺脫上千億泰銖的財政窘境,展望未來泰國政府在祭出一連串開源方案下,能否否極泰來?恐仍將是未定之天 

泰國曾連續九年財政盈餘不敵一夕金融風暴

1970年代中期以來,在泰國政府致力於發展經濟之帶動下,泰國經濟一直維持高度的成長水準,年平均成長率高8%,一時之間泰國經濟成為亞洲乃至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並被譽為新的「亞洲四小虎」之一。不僅如此,在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泰國政府積極運用緊縮的財政政策,對通貨膨脹予以嚴密的控制,不但物價維持相對較低的水準,並引導了國內的高儲蓄和高投資,亦受到多方讚譽。因此,1988 年以來,泰國非但沒有出現財政赤字,而且還連續九年保有財政盈餘的優良紀錄(見1)。但泰國財政盈餘並不是財政當局緊縮開支、增加稅收的結果。過去十幾年來,泰國政局動盪不安,政府領導人更迭頻繁,故泰國政府在制定財政政策時都缺乏長期打算,多採取的是短期行為。影響所及,泰國政府對基礎設施、能源、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設的投資嚴重不足,形成了泰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使泰國經濟發展缺乏後勁,經濟難以繼續維持高度成長。

除此之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泰國經濟也開始暴露出一些嚴重的結構性問題,諸如由於國內儲蓄不足和總需求快速膨脹,導致進口過多,且隨著國內工資成本的不斷上升,傳統的出口產業競爭力下降,造成出口增長乏力,從而使經常帳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加劇,因此,1977年以來,泰國經常帳收支即深受逆差問題的困擾。為了解決經常帳收支逆差問題,1993年起,泰國政府進一步放開其國內資本市場。隨後,大量外資流入,特別是短期外債增加很快(見2),導致國內信貸非常寬鬆,泰國企業乃大量舉借外債,進行房地產與股票投機炒作,形成嚴重的泡沫經濟,進而1997年爆發金融危機。

泰國財政赤字金融風暴擴張性財政政策IMF援助公共債務經濟結構改革稅收計畫國營企業改革財政透明度經濟復甦策略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