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國際環境議題發展與我國外交策略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國際環境議題發展與我國外交策略

許峻賓  (2008/04/10)    《台經月刊第31卷第4期》

新興的政治高階議題

環境議題起因於人類活動的衝擊。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不斷開發新機器進行生產,研發各式海陸空交通工具載運旅客,人類各式活動影響所及已從原始的陸地擴大至海上與空中,所產生之衝擊已非僅是單一國家主權所能管轄,且因涉及經濟安全與國家利益,因此造成國家間利害衝突之情況層出不窮。

因此全球環境議題發展至今,顯然已從科學研究層面蔓延至國際政治層面,再加上環境所牽涉之範疇可能影響國家發展、人民生命、經濟繁榮與各類物種的延續,各層面均與國家及人類安全息息相關,使得原屬於低階政治議題的環境問題,已經與國家利益及經濟成長間產生了密切的相關性,因而提升了該議題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甚至成為新興的高階政治議題之一,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為了處理此一國際性的議題,國際社會在近30年來陸續透過國際會議的討論與國際法律的制訂,明列相關條文以強制規範各國予以遵守,共同維護地球環境,以求永續發展之目標。

現階段國際上所關注的環境議題,其中影響最劇、討論也最熱烈的是氣候變遷議題,其受到關注的原因在於溫室氣體排放影響跨越國界,且可能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安全與延續。因此本文將從國際環境政治對於氣候變遷議題進行探討與分析,藉以深入瞭解相關的國際趨勢,進而研析並對我國可能之作為提出因應之道,希冀藉以描繪我國環境外交政策之輪廓。

 

國際環境政治議題的開展

一般而言,環境保護議題所涵蓋的課題包括:土壤、植被、水源、海洋資源(包括生物與非生物)以及大氣等,這些原本屬於自然界循環不已、生生不息的產物,卻因人類進行產業開發、生活圈逐漸擴大而受到影響,為了解決環境破壞的問題,全球各界紛紛從不同層面著手進行,主要可概分成兩類:科學議程(scientific agenda)與政治議程(political agenda)。而本節將從政治議程的角度切入,探討國際環境政治的發展與競合。

人類對於國際環境問題的認識起源於工業革命期間,但工業發展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成長與擴張後,不僅人類的生活空間擴大,所需的資源也愈多,致使環境受到破壞、資源過度使用,進而造成自然生態環境失衡。面對環境惡化而威脅人類生存,國際間起初是由相關的利益團體或個人所關注而提出,並尋求解決之道。為了解決環境破壞的問題,除了藉由科學技術的手段之外,尚須透過政策的落實方能有效且全面的改善環境,而一旦環境政策的執行需要透過國際間的相互協調,且涉及到國家利益的問題時,就將環境議題轉化成國際政治問題,國際環境政治因而形成。

國際政治上正式對環境議題的討論可回溯至1972年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UN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該會議對人類活動如何破壞環境,並將危及人類未來生活的相關議題進行一連串較為具體的探討,會後並通過「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而聯合國也在此會議後成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自此國際上對於環境相關議題便積極透過多邊機制來進行討論,也制訂相關的環境保護公約來進行規範,如1973年簽訂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1982年簽訂的「世界自然憲章(World Charter of Nature)」等。但全球對環境議題討論範圍極為廣泛,最後甚至發展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注1)。

環境外交氣候變遷國際治理京都議定書全球治理永續發展碳交易清潔發展機制綠色經濟環保產業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