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我國產業CO2排放及能源使用之投入產出模型分析——以電價調漲為例
蔡鑫垚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有鑑於全球氣候變遷及能源日益短缺,國內外之能源環保情勢日趨嚴峻,如何減少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並提高能源效率,已成為政府目前所需解決之重要課題。為推動節能減碳工作,行政院於2008年6月5日核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並於同年9月4日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節能減碳行動方案」據以推動。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主要以「高效率」、「高價值」、「低排放」及「低依賴」之能源消費型態與供應系統為政策原則,訂定出節能減碳目標,期望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回到2005年之排放水準,而2025年之排放量則能回到2000年之水準,並藉由技術進步及相關配套措施提高能源效率,以達到「能源」、「環保」與「經濟」三贏之政策目標(經濟部,2008)。
回顧近年來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費趨勢(表1),可以看出除了2008~2009年受到全球景氣之影響,連續兩年呈現負成長之外,2001~2011年整體二氧化碳排放量及能源消費,年平均成長1.19%及2.18%,但離政府期望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降低之目標仍有一段差距。若分析2001~2011年,六大部門之二氧化碳排放及十大二氧化碳排放源,能源部門為歷年來二氧化碳排放之冠,其次依序為工業部門、運輸部門、住宅部門、服務業部門與農業部門(表2)。而歷年來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為發電廠,2011年之排放量雖較2010年減少,但仍占總量的45.12%;另一方面,住宅部門則從2001年的第六名,掉到2011年的第九名,且占比也從3.00%,下降到1.92%(表3)。
表1 2001~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及能源消費變動率
表2 2001~2011年六大部門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百分比
表3 2001~2011年十大二氧化碳排放源之排放量及百分比
此外,由於台灣發電所需之能源需大量仰賴國外進口,因此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勢必帶動發電成本提升,而相對其他資源豐沛的國家,台灣電價似乎未合理反映出其供電成本,且國內電價若依現行機制不作調整,2012年將為台電帶來新台幣1,170億元的年度虧損(梁啟源,2012)。因此政府基於以上因素,決定透過電價的調漲,合理化供電成本,並達到節能減碳效果。故本文欲利用投入產出價格模型,探討電價合理化方案是否能達成我國產業之二氧化碳減排,以及能源使用減量的效果。
電價調漲背景
台電在2012年提出電價合理化方案,以合理價格、節能減碳與照顧民生三大原則調整電價,在合理反映出供電成本的同時,給予家庭住宅及小型商業用電較低調幅的優惠,並鼓勵住宅用戶及企業節約用電,達到節能減碳目標。台電公司將電價依住宅、商業及工業用途合理化調整,除了對每月用電量低於120度的住宅維持原價外,其餘住宅用戶皆微幅調整,且針對小型商業用電,給予較低調幅優惠(表4)。此外,我國電價合理化方案的實施是以緩和漸進之原則分成三階段調整,2012年6月10日起,電價先依原公告方案調幅的40%進行調整,隔年10月1日再按原公告方案調幅的40%調整,最後再根據改革方案的具體成效評估,決定是否作其餘20%的調整。
表4 電價合理化調整結果
本文利用投入產出價格模型,分析2012年度第一階段電價調漲實行後,對於總體經濟與個別產業之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使用密集度之變化。而整體電價調整幅度,以加權平均方式計算電價合理化調整結果,其值為23.64%。因此,第一階段依整體調幅之40%調整,亦即電價調漲幅度為9.46%。
電價合理化、節能減碳、能源效率、碳排放、投入產出模型、產業轉型、電力市場、再生能源、能源政策、經濟影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