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振興經濟 品牌先行!——解析台灣品牌推動政策 探尋未來產業轉型新局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振興經濟 品牌先行!——解析台灣品牌推動政策 探尋未來產業轉型新局

吳慈珮  (2019/07/08)    《台經月刊第42卷第7期》

產業升級轉型品牌化歷程

   九○年代新興市場國家崛起,夾帶低廉勞動成本,搬移台灣過去專業代工模式,打壓我國製造生產活動與毛利空間,面臨國際經貿競爭情勢,業界與公部門開始倡議台灣產業轉型發展自有品牌。

在業界最具代表性的1992年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提出之「微笑曲線」理論,施先生指出企業要增加附加價值,不是持續停留在組裝製造中段,需往左端專利技術或右端品牌服務位置邁進,此項論點帶動許多台灣企業投入品牌發展事業。

   在政策面,根據《產業創新條例》第16條(1),我國經濟部以及其他事業主管機關得推動有關品牌獎勵、補助或輔導,包括「品牌台灣發展計畫」、「台灣產業形象廣宣計畫」、「補助業界開發國際市場計畫」、「補助公司或商號參加國際展覽業務計畫」等相關資源持續挹注(1)。

 

1  政府品牌相關計畫資源列舉 

 

   根據主計總處五年一次的工商普查報告資料,2016年年底自有品牌企業家數44,203家,占我國企業家3.41%,品牌營收合計新台7.486兆元;相2006年,十年來我國品牌企業家數成2.1倍,品牌營收成1.4倍,展現多年來在各界共同努力下,整體台灣品牌企業家數確已快速成長,其中服務業經營自有品牌家數仍較製造業為多2016年服務業自有品28,673家,製造業廠15,530家(1)。

 

1  我國自有品牌廠商家數

 

   另外,工業局品牌台灣發展計畫第二期依據日本經產省產業品牌力模型,以產業別計算在中國、美國、日本、歐盟、東協等五大市場之產業品牌力,顯示2007~2017年台灣製造業產業品牌力價值向上成長趨勢,不過我國產業代工的比重高,企業的毛利與利潤率無法大幅增升,對企業的獲利與經濟成長的貢獻亦有限(2)。

台灣品牌產業升級品牌推動經濟部品牌計畫國際行銷品牌競爭力自有品牌品牌輔導出口成長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