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推動兩岸區對區產業合作對我國之啟示
呂曜志 (2014/12/08)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2期》
背景
全球化對跨國經濟事務治理的組織與制度安排,在各國內部經濟與社會分配問題的影響下,形成了多元發展的趨勢。不僅是超國家主權的國際組織或大型多邊自由貿易協議(如TPP與RECP)持續蓬勃發展外,屬於跨國間、地區與地區的次區域經濟整合,也成為一種落實跨國經濟活動的有效安排。特別是對整體經濟量體相差懸殊或經濟發展階段處於高度落差的經濟體間,選擇以次區域進行跨國經濟或產業的對接合作,並配合城市自主發展的國際趨勢,變成是一種能夠避免整體高交易成本,突顯局部可行性的一種推動戰略。
就國際要素移動的觀點,以次區域經濟合作作為載體,能夠讓一國國內具有相對比較利益的地區,得以快速掌握發展契機,並以試點逐步突破內部的保護主義。就均衡發展的觀點,選擇以次區域作為載體,也有助於發展相對落後地區聚焦共同發展議題,集中發展投入,而達到一體發展的效果。
對於推動兩岸經濟與產業合作的課題而言,由於兩岸間確實存在整體經濟量體懸殊與經濟發展定位不一的現象,因此在既有ECFA的全面性制度安排外,以具備次區域相關概念的空間或對象為合作載體來作為另闢蹊徑的做法,亦受到兩岸產官學界的探討與重視。而根據呂曜志與童振源(2013)的歸納,中國推動次區域的整體戰略及特點包括:(1)兼顧發展區域經濟與穩定地緣政治;(2)利基於比較利益與共同課題;(3)借重國際平台與引進外部資源;(4)建立於中央與地方的協作關係;(5)中央支持地方資源與制度創新。
從這幾點結構觀察中,吾人可知中國中央對地方是否採取支持態度,以及兩岸是否具有合作共同課題與互補之比較利益,是促成次區域經濟或產業合作的重要關鍵。這使得兩岸次區域對接(或稱為區對區)合作,在目前進行積極探討的項目範圍中,能夠更具體的縮小至海西、昆山,以及產業園區對接等次區域概念。
陸方對區對區產業合作之思維
兩岸對於次區域對接(區對區)合作,整體而言存在著戰略上的主被動差異。對於中國而言,由於兩岸經濟量體懸殊,以及各地方政府皆負有招商與產業發展之責,藉由次區域架構推展兩岸經濟與產業合作較為積極;反觀台方對於兩岸次區域合作一向採取較為保守之態度,主要是在ECFA貨品貿易與服務貿易底定之前,不容易設定區對區合作的進一步優惠制度性安排。然而,陸方對於次區域合作的範圍選定,並非僅侷限於如海西經濟區為例的大範圍概念,亦逐步在試點對象的選擇上往小做起。有關陸方對於區對區產業合作的概念,可從幾個面向來加以歸納:
(一)招商思維型的「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構想
2013年2月初國務院通過昆山提出的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構想,內容包括兩岸在產業技術交流、商品檢驗檢測、產品認證、技術標準等領域交流合作提供支援政策,並提出加工貿易內銷便利化措施,以及金融開放創新試點措施。其主要目的在於鞏固台商在昆山當地的投資與發展量能,也使得昆山作為兩岸產業與經貿交流整合的一個控制與實驗點,若昆山發展模式成功,台商可以面向上海市場,鞏固內需市場發展能量,並提升其定位為企業總部所在地,但整體而言,由昆山提出的試驗區本質上仍不脫招商思維。
次區域合作、園區對接、兩岸產業、產業升級、綠色製造、自由經濟示範區、比較利益、創新群聚、區域治理、全球市場導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