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吃喝玩樂外加博奕皆可賺大錢!——台灣「賭禁」與「經濟」孰輕孰重的再思
林怡君 (2007/10/11)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0期》
台灣徒具豐富的觀光資源,卻無完善之基礎設施
隨著經濟發展與國民所得提高,人民逐漸重視休閒活動,對於觀光休閒活動的需求日益提高。根據世界旅行旅遊協會(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 WTTC)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觀光產業GDP達3.8兆美元,加計相關經濟產值達5.4兆美元,占全球GDP的10.3%。台灣地理環境特殊,包含各種不同型態的海岸線與海域,蕞爾小島卻有全球最大的海陸落差,多樣的氣候變化更孕育無數珍貴的天然觀光資源;在政府擬定的「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2002~2007)」中,納入「觀光客倍增計劃」,整備現有套裝旅遊路線,開發新興套裝旅遊路線與新景點,建置觀光旅遊服務網,國際觀光宣傳推廣,開發觀光新產品,極力延攬國際觀光客到台灣來「七桃」。
根據觀光局統計(詳附圖),來台旅客人數由2000年的262餘萬人,提高至2006年達352萬人,成長率約34%;其中「觀光」為目的之旅客151餘萬人,占42.91%,而以「業務」為目的之旅客約95萬人,占26.99%;主要客源市場人次及成長率分別為日本116萬人(3.30%)、港澳43萬人(-0.19%)、韓國19.6萬人(7.53%)。國內吸引海外觀光客的成效距離「觀光客倍增」有大段距離,雖政策已發揮部分功效,但這樣的數字相對亞洲其他國家,台灣尚落後甚遠;觀察表1,日本與韓國2005年海外觀光客超過600萬人,自然觀光資源缺乏的新加坡也有700多萬人,澳門超過900萬人,香港、泰國、馬來西亞皆超過千萬人次,台灣觀光產業的發展可謂是望塵莫及。但再觀察WEF的「2007年觀光旅遊競爭力報告」(詳表2),台灣觀光競爭力在全球排名第30名,在亞洲的排名僅次於香港、新加坡、澳洲與日本,可見台灣的觀光潛力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附圖 歷年來台旅客人數變化
表1 亞太各國觀光表現
表2 2006年亞太各國觀光競爭力
若從細指標表現方面觀察,台灣的強項包括政策規則及管制(第8名)、地面運輸基礎設施(第14名)、資通訊基礎設施(第14名)、旅行及觀光產業之價格競爭力(第15名)、人力資源(第15名)、國民觀光觀感(第17名);弱項則包括健康與衛生(第85名)、旅行及觀光重要性(第78名)、觀光基礎設施(第74名)、自然與文化資源(第63名)。
由WEF評比結果顯示,台灣擁有高品質的人力資源、良好的地面交通設施與ICT基礎建設以及政策環境,確實有助於發展觀光產業,雖然具備高度旅行及觀光產業之價格競爭力,卻未具備有效完善之觀光基礎設施,且政府並未將觀光產業列為優先發展順序,顯然政府雖將「觀光客倍增計劃」列為重點發展的項目,但卻未得到國際上的注意。
觀光產業屬於服務業的一項重要產業,對內可擴大內需,創造就業機會,緩和區域發展失衡的情形,對外可建立國家形象,宣揚國家文化。根據WTTC的TSA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06年台灣觀光經濟產值達17,718百萬美金,占GDP的4.6%,52.9萬個就業機會,占總就業人口的5.2%,預估2007~2016年間將分別成長4.3%與1.3%。
博弈產業對觀光旅遊與經濟發展的貢獻
而在開發更多觀光資源的作法中,有一個廣為世界各國採用且發展已臻成熟,並在國內亦討論多年的新興產業—博弈產業,對於促進觀光旅遊與經濟發展具有潛在的重要貢獻。有鑒於澳門投入博弈產業而帶動其觀光與經濟發展,新加坡也解禁設立觀光賭場,預計分別在2009年於濱海灣與聖淘沙完工設立以賭城為中心的綜合城渡假聖地;越南亦於2009年由國際開發集團打造亞洲新興博奕娛樂中心—「佔湖(Ho Tram)」;亞洲各主要國家均積極加入博奕大戰,目前設有賭場的亞洲國家包括澳門、馬來西亞、南韓、北韓、菲律賓、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等。
博弈產業、觀光發展、經濟效益、政策調整、稅收貢獻、區域發展、外國投資、產業競爭力、社會影響、旅遊經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