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全球化的發展動態-蛻變中的權力移轉與爭議中的體系變革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全球化的發展動態-蛻變中的權力移轉與爭議中的體系變革

詹滿容  (2011/05/05)    《台經月刊第34卷第5期》

全球化的概念與發展方向,於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在地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法律,以及科技各層面皆有不同的分析角度與研判。

全球化的未來終點站,到底是趨於一致的西方式民主政治、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抑或是分道揚鑣的不同體制呢?(1)對於當今全球化演進過程中,產生的思維角力、戰略布局與反擊回應等,多至牽一髮動全身,少則不著蛛絲馬跡,世人能否在危險巨浪中撥亂反正,或僅能在無聲無息暗流中,苟延殘喘、自生自滅?本文主要的探討方向包括(1)「權力」移轉的動態(2)「共識」醞釀的爭議(3)台灣的機遇與挑戰。

 

「權力」移轉的動態

(一)中國的崛起抑或睡醒雄獅的復辟?

Amitai Etzioni的巨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ex Organizations2)中,將「權力」的概念區隔為三種類型:脅迫(coercive)、規範(normative)與報酬(remunerative);赤裸地來說,就是:槍桿子、價值觀與金銀兩的三類權力。「權力」概念中的「硬實力」亦即傳統的軍事國防,而「軟實力」則包含文化價值觀、經濟能力與影響力等。小布希時代的專注於硬實力,強調對於「邪惡軸心」的「防範性攻擊歐巴馬時代的國務卿希拉蕊則特別強調軟硬兼具的「巧實力」。

對於「中國崛起」的探討論述中,在軍事、文化與經濟層面中,一般的評估傾向認為:就經濟層面而言,中國的經濟成長之速度固然令人刮目相看,但歸根究柢,雖然美國顯得相對蕭條,但是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其他新興經濟體也不過相對氣長,況且中國不過是新興經濟體之一而已(3)。然而中國相繼接連超越英國、德國、日本,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儘管就國民生產總額而言,中國2010年,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主要在13億的人口與廣大地理幅員的優勢(1)。中國的人口為美國的四倍強,為日本的十倍強,而國民平均所得,較之美國、日本與德國,中國約1/10;較之法國,約1/8。過30多年來中國「一胎化」政策,飽受西方人權人士的攻擊,無謂是一大諷刺。經濟學人雜誌對於中國崛起之說,特別指出中國古文明中,原本在世GDP成長史上,多為全球第一,因此我們僅能說是中國的復甦,而非「崛起」。


1  全球五大經濟體之經濟指標比較

 

(二G2的實虛現象與全球權力核心的浮動洗牌

中國雖對美國有貿易盈餘,但是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則有貿易赤字(2)。對於美國近年來G20中所倡議的全球貿易之平衡,並未能取得共鳴。美國歐巴馬總統認為:美中雙邊關係(又被稱為G2)為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4)。2011年發表的國情咨文演說中,一再強調了中國和印度的競爭力,並列舉了中國的「世界最高速的超級電腦」、「世界最大的民間太陽能研究設施」、「高速鐵路列車的製造」等,明確表示了中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已經成為美國的最大競爭對手。

 

2 2010年中國對主要貿易國的進出口

 

美國的財政部預測20113月底5月中旬間,美國的政府赤字將上達國會所訂定的最高上143,000億美元。除非府會達成協議,提高上限,美國政府將會停止運作,並且未能履行國際債務責任(5)。依IMF的報導,新興與開發中經濟體2010年貿易總額增加超13%,而先進經濟體增10~11%。依UNCTAD2009年外人投資在中國與印度仍然活絡,2010年則大幅增加。美國歐巴馬總統的五年內達成出口倍增計畫,當然是以新興經濟體為主要的目標。由於中國近三年來是美國最大的政府債券買主,對於美國是否會造成負面影響,引發了經濟學家的爭辯(6)。美國的貨幣寬鬆政策的應對機制與所引發的全球效應,仍然是當G20所激辯的議題。

全球化權力移轉中國復甦美中競爭G2美國國債軍事擴張北京共識華盛頓共識經濟影響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