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公私協力下農業自動化與機械化之推動現況及發展策略
許家銘 (2023/11/10)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1期》
農業機械與設備為解決缺工、人口老化問題之要角,於農村高齡化社會結構顯得格外重要。為紓解農耕人力缺口及維持糧食生產量能,本文探討我國農業自動化與機械化發展現況,如何透過公私協力建立互信互賴之夥伴關係,藉由公私部門或民間團體所建立之社會網絡及產業鏈,有效整合各方資源,說明各項措施下,政府、學研單位、非營利組織、民間團體及農民之角色定位與具體做法,並分析農機韌性產業鏈及未來發展策略。
面對農業勞動力老化與從農人口短缺之影響,導入農業機械與設備營造友善耕作環境為現階段強化韌性農業相當重要之一環,故我國農業部門自2022~2025年起,每年投入新台幣23億元致力於農林漁畜產業自動化與機械化推動,然活絡農村促進農機產業發展非公部門、私部門或民間團體憑靠一己之力即可完成,於單一部門核心能量與內部資源有限之前提下,公私協力(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及多重組織間合作更顯得相對重要。
日本學術界針對公私協力之探討與發展形式,近似於我國推動現況,以「代理人型」之協力模式為例,關係區分為「補助、共同舉辦活動及委託」三種型態,由政府出資提供經費,委由民間團體負責提供委任服務,為PPP最常見之做法。
農業自動化與機械化推動現況
根據2022年聯合國發表《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指出,全球人口將於2030年達到85億人、2050年更突破97億人,且預測65歲以上之老年人口數占總人口數比重將從2022年之10%,於2050年將成長至16% (United Nations, 2022)。有鑑於人口數不斷上升,糧食需求數相對增加,政府必須滿足國人民生需求,保障糧食安全,以因應不斷增長之人口;長遠而言,農業自動化與機械化於農村高齡化社會結構顯得格外重要,迫使公私部門致力推動農業機械與設備市場開發,以紓解農耕人力缺口及維持糧食生產量能。
(一)全球農機市場趨勢
根據「2023年自動化農業設備全球市場報告」指出,全球自動化農機市場預計將從2022年675.3億美元,增加2023年726.3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CAGR)為7.6%。該報告統計範圍為亞太地區、西歐、東歐、北美洲、南美洲、中東及非洲地區;亞太地區與北美洲位居全球自動化農機市場前兩名,主要產品類型為曳引機、收穫機及無人機等產品,而愈來愈多國家地區使用自走式曳引機,為推動自動化農業機械市場日漸增長之重要關鍵因素(GLOBE NEWSWIRE, 2023)。
以美國知名農業機械製造商John Deere公司為例,於2022年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發表無人曳引機,有別於目前市面上已有可自動駕駛之曳引機產品,但技術上仍有不少限制,如必須由管理者事先定義GPS路徑運行,或是無法閃避障礙物,得有農民坐在駕駛座上進行作業監控及故障排除工作。John Deere公司所開發無人曳引機配置六對立體攝影鏡頭,可360度偵測障礙物,並有效計算安全距離,攝影鏡頭所擷取之圖像會交由深度神經網路進行運算,可於100毫秒內產出每張像素之分類類型,並根據是否檢測到障礙物來決定該機具運行與否,且會不斷偵測鄰近柵欄之位置,確保僅於預設之安全區域內運作,最小精確度可達1英吋(John Deere, 2022)。
農業自動化、機械化發展、農機市場、產業韌性、人口老化、缺工危機、公私協力、智慧農業、跨域合作、產業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