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不同創新型態展開一場國內企業的創新實戰
林怡君 (2020/09/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9期》
經濟與產業的持續發展仰賴源源不絕的「創新」,而創新的涵義是什麼?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A. Schumpeter)首先提出經濟學上對創新的詮釋:「把原來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改變其產業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創造利潤」。針對這種概念,熊彼得進一步明確指出「創新」包含「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新來源」、「新組織」等五種型態(附圖)。
附圖 創新型態與內涵
成功事業常常是多種創新的結合,而成功創新也可能是多種創新思維所組成
一個成功的事業常常是多種創新的結合,而一個成功的創新型態,也可能是由多種創新思維組成;換言之,創新型態是多元的,每一種創新型態都有不同的產生原因與處理方法,執行創新的主體、策略以及目的可能也是不同的,而政府協助的角度也將呈現不同的面向。
另外,創新能量與表現可能因為創新主體掌握資源完整度不同,而呈現不同表現。以企業來說,一般認為大企業代表先進生產模式,有較大規模、較多資源、較有能力進行創新活動,持續累積產品研發、設計、製程、技術、品管、行銷等的創新能力,並從優異經營表現獲得回報,進而將創新能量渲染到整體經濟,為創新生態體系創造良性循環。而中小企業可能因為資金或人才等生產要素相對較為缺乏,導致在創新活動上相對力不從心。
我國晉升超級創新國,發展出多元化的創新型態
根據WEF (2018~2019)報告,台灣與德國、美國及瑞士並列超級創新國(super innovators),台灣企業獨步全球的製程管理技能,為自己取得世界專業「代工廠」的美譽,顯示國內產業投入研究發展至今,已演變出各式各樣、多元化的創新型態。大企業不斷專精於代工,創新或許受制於國外領導廠商,卻也持續追求技術上的突破。而中小企業面臨不可忽視的企業生存問題,加上近年來政府積極鼓勵創新創業,使得高技術含量的中小企業也積極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一)企業採取創新型態與行為之特色
執行各種創新型態的主體則有大企業、中小企業、新創團隊、個人、研究機構、政府等,本文觀察到企業採取創新型態與行為之特色如下:
就國外大企業來說,製造業採取的創新型態集中在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而服務業則著重在新技術、新市場,同時運用強化產品功能與深化服務的方式,來提高產品(服務)差異化。而就國內大企業來說,由於過往多以代工為主,致力於中間財之生產,較少與產品的最終使用者接觸,難有適當的產品創新,使得台灣廠商相對積極向中上游發展技術,或往市場端發展。
創新型態、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台灣企業、產業群聚、代工升級、中小企業、新創能量、創新挑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