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亞元圈與人民幣之關聯性評估
廖舜右 (2010/0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期》
亞元概念的緣起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與胡錦濤於2009年9月底舉行雙邊高峰會談,雙方討論許多東北亞的議題。其中,鳩山向胡錦濤提議成立類似歐盟的東亞共同體,希望團結區域內國家,並儘可能的採用單一貨幣。這是亞元議題最近一次再度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
亞元的出發點可回顧到1997年,當時亞洲發生金融風暴,而日本曾經倡議成立1,000億美元的亞洲貨幣基金;但當時中國和亞洲各國擔心日本霸權再起,以及美國不願意看到IMF機制在亞洲地區被取代,使得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的計畫失敗。2006年4月,亞洲開發銀行再提出制定亞元概念,5月初在印度召開的銀行年會上,重新討論亞元的問題。但此一倡議未獲各國支持。亞元當時的發展,充其量只是一個發展中區域貨幣的構想。
亞元概念的前身─亞洲貨幣單位(ACU,Asia Currency Unit)由亞洲開發銀行總裁黑田東彥(曾任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經濟顧問)提出;是一種表現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值的貨幣單位概念,以東南亞國協十國及中日韓三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貿易規模等指標加權,制定一個「虛擬貨幣」,主要目的在協助發展區域內債市,促進亞洲各國的貨幣合作。
2009年6月,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對於國際間討論的亞元議題也表示:「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的亞洲國家,若能建立共同通貨區,使用亞元,可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受國際禿鷹攻擊。」彭總裁過去參加亞洲開發銀行年會時,曾多次表示亞洲國家應考慮建立區域匯率協調機制,以實際行動共同穩定亞洲通貨價位。但過去彭總裁從未明確提出成立亞元的說法。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指出:「亞元的成立與否,將視美元走貶情況而定,預估將會於2011年推出,而台灣若能加入,將可減緩貨幣所受到的衝擊。」
然而,亞元的討論目前仍然忽略台幣,從2006年6月「東協十加三」決定於2015年推動成立亞元,即缺乏港幣與新台幣;同年8月亞洲開發銀行年會時,印度、澳洲和香港等國也要求加入,卻也唯獨缺少台灣。因此,亞元的成立(或亞元貨幣儲備),台灣可能被排拒於外,對於台灣的國際競爭優勢將是不利的發展。而亞元、人民幣或日幣等是否會形成相互競爭的國際流通貨幣也有待觀察。
亞元概念近期的復甦與障礙
在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力轉弱,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近來廣受討論,亞洲區域單一貨幣整合議題受到關注。2009年5月,東協和中日韓三國召開的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中達成協議,成立1,200億美元的「亞洲區域外匯儲備機制」,協助亞洲地區國家應付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東協和中日韓特別財長會議決定將亞洲外匯儲備基金由800億美元增加到1,200億美元;中、日、韓三國再出資960億美元,所占比重分別32%、32%和16%,建立亞洲外匯儲備庫。隨著中、日、韓三國達成外匯儲備庫出資份額的共識,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又邁出重要一步。中國如何實現多元國際貨幣格局下的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當前各界探討的熱門話題。
亞元構想、人民幣國際化、區域貨幣合作、貨幣互換協定、結算機制、外匯儲備庫、亞洲金融一體化、SDR改革、美元主導地位、貨幣政策自主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