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高齡化社會下的商機——醫療照護業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高齡化社會下的商機——醫療照護業

劉靜容  (2007/04/09)    《台經月刊第30卷第4期》

高齡族群創造產業需求

衛生環境的改善及醫療科技的進步,固然延長人類之壽命,然而伴隨而來的問題,即是朝向高齡化人口結構轉變。隨著我國邁入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2006年底我65歲以上人口已228.7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比10%,預估到了民201010.6%、民2020年將達15.8%。人口結構的老化帶來社會及經濟許多衝擊,卻也創造了潛藏商機;由於個人健康意識抬頭、疾病型態之轉變,國人對於幼兒保健、慢性病治療日益重視,加以家庭照顧功能式微,追求更優良、多元化的照顧服務,亦使得老人安養、養護服務等醫療照護業之需求與日俱增。

為建構優質醫療照護體系,打造完善的照護制度及資源,政府將醫療照護列為新興產業,發展重點著重於對銀髮族提供照顧服務、醫療器材、藥品、健康食品等,期冀藉此建全醫療照護環境,驅動醫療照護產業為未來明星產業。本文自國際醫療照護業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之興起出發;其次探討我國醫療照護產業範疇及當前發展現況,以及各界為開創此新興產業潛藏商機之投入及發展情形;最後概述目前發展時面臨之瓶頸,並展望未來如何驅動醫療照護業,並確保其永續經營之優勢而蓬勃發展。

 

全球趨勢下的潛藏商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估,全球2025年將有6.9億的老年族群,因此無論在健康照護、醫療器材及藥物開發等領域之消費市場將明顯增長,預料醫療照護產業將是未來十年間最具發展潛力之產業。目前大部分西歐國家與日本都已經是老年人多於年輕人的「熟齡國家」,依據聯合國統計預估2040年之前,其他的亞洲國家亦將陸續成為熟齡國家2050年之前,全60歲以上的人口數將超15歲以下人口數。伴隨著人口老化這個全球共通的課題,國際間面對著整體生活環境的改善、生活水準的提升,以及醫療科技的進步,雖使得生活型態改變,也形成慢性疾病的增加;在醫療資源分布不均、預防保健及照護不足、醫療體系缺乏整體規劃與配合等現象下,不論個人或社會都面臨全新挑戰。

北歐國家1960年代開始有「在地老化」的概念,主因照顧老人原以護理之家或養護機構為主,之後為回歸家庭或社會,因此有了在地老化的概念。最早將照顧資源提供至家庭或社區的國家首推瑞典,針對不同照護需求提供不同之服務,也引起先進各國迴響,紛紛提出「在地安(aging in place)」的概念。之後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於年代提出「活力老(active aging)」新主張,意指要銀髮族得以有活力地自然老化。然而隨著各國環境不同,醫療照護體系亦有差異,如日本及美國均以機構式照護為主,缺乏社區與居家照護;在照顧方案上,日本納入單一照護體系,而美國則針對特定族群或弱勢團體,透過醫療救助與社會醫療保險提供照護服務,英國及加拿大則提供多元化方案,以社區與居家照護為主,機構式照護為輔。各國順應人口高齡化趨勢,研擬其不同之醫療照護服務,亦帶動相關產業之發展;根據我國資策MIC的調查,預估2015年,全球健康照護產業的產值將5,970億美元;另日本經產省統計,全球銀髮產業市場2025年將37.38兆美元,2001年成長三倍有餘,潛藏商機不可言喻。

高齡化社會醫療照護銀髮商機居家照護遠距醫療在地老化健康城市慢性病治療照護服務產業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