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海外生產比重攀升對我國出口之影響
蔡雅娟 (2015/06/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6期》
台灣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內需市場有限,出口因而成為挹注經濟成長之重要動能。早期外銷訂單可視為出口領先指標之一,但隨著工資高漲,業者紛紛將傳統勞力密集製造部門,外移至擁有土地與勞動比較利益的新興國家,漸漸改變國內生產模式。金融海嘯後,我國經濟成長出現停滯,相關報導將原因歸咎於國內產業外移,造成外銷訂單轉向外海生產,無法拉抬出口對經濟成長之貢獻。有鑑於此,本文將以我國外銷訂單之趨勢、海外生產比重之變化與出口之動向,剖析海外生產比重攀升對出口之影響,並且提出相關建議。
外銷訂單分布之趨勢
我國高效能的代工生產模式舉世聞名,加上靈活有彈性的業者,為台灣帶來可觀的外銷訂單。但受到國內產業政策推動方向,以及全球景氣波動之影響,外銷訂單出現明顯的變化。以下將透過外銷訂單變動、結構與來源地區,掌握我國外銷訂單之全貌。
(一)金融海嘯後外銷訂單成長速度明顯放緩
金融海嘯前,全球經濟表現強勁,加上海外台商向國內採購原物料、零組件等中間財,雙重力道共同推升我國外銷訂單快速成長,2002~2007年成長幅度皆超過二位數。
受到美國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的衝擊,2011年以後全球景氣呈現不明朗狀態;另外,中國在外商產業群聚,其境內原物料供應鏈逐漸形成,部分台商轉向選擇就地取材,故海外生產帶動我國中間財出口的動能出現弱化,造成外銷訂單成長速度放緩。外銷訂單金額與成長率於2012~2013年幾乎呈現停滯狀態,2014年成長6.75%,金額為4,728億美元(圖1)。
圖1 我國外銷訂單與成長率
(二)外銷訂單過度集中於資訊電子業
我國產出內銷比不到五成,因此國內產業發展與外銷訂單之結構息息相關,透過觀察外銷訂單貨品的動向,可進一步掌握國內產業結構變化與未來發展趨勢。
勞力密集產業為我國製造業發展之基石,紡織品為國內早期主力產業。受到工資高漲的影響,勞力密集產業紛紛外移至中國、東南亞,產業群聚效果帶動中國紡織業發展,在拉力與推力的促成之下,新興市場紡織業因成本優勢而取代我國。我國紡織業外銷訂單表現疲弱,比重由1990年的15.21%跌至2014年的2.78%,與整體外銷訂單成長速度相互背離。
反觀電子業,因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培育,促使相關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加速電子產品、資訊與通信產業外銷訂單成長,兩者占比於2000年首度超過40%。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復甦緩慢,電子產品、資訊與通信產品成長速度高於整體外銷訂單,故兩者占比於2013年突破五成,顯示我國外銷訂單過度集中於資訊電子業,未來受全球景氣波動將相對明顯。
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出口背離係數、資訊電子業、中間財出口、產業外移、對中依賴、東協布局、再工業化、產業群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