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兩岸產業合作之進展與成效
孫林(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2015/0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期》
兩岸產業合作自1980年代台商赴中國投資開始起步,1990年代進入擴張時期。進入21世紀特別是兩岸同時加入WTO後,兩岸產業合作規模持續擴大,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模式呈現出由垂直分工逐漸向產業內水平分工、功能分工演變的趨勢。
兩岸產業合作的進程
(一)兩岸產業合作的起始階段(1980年代)
1979年以後兩岸關係逐漸趨於緩和,由於台灣生產成本上升、投資環境惡化,一些台資企業開始以間接迂迴的方式在中國沿海地區投資建廠,以利用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充足低廉的勞動力取得成本優勢,提高其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中國則透過吸引台商投資建廠,引入了大量台資,並吸收了台商先進的製造技術及豐富的管理經驗。這一時期兩岸產業合作領域多是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業,由台灣生產原材料,經由中國工廠製造組裝後進行海外銷售,兩岸形成產業垂直分工的合作模式。
(二)兩岸產業合作的發展階段(1990年代)
這一時期中國加速改革開放,並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台灣經過1980年代傳統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大量外移,已逐漸形成了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製造業的主體。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台灣中、上游廠商為滿足在中國的下游廠商日益增加的需求,也逐步遷移至中國。此時台商對中國投資和兩岸產業分工發生了新的變化,投資領域逐漸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方向轉變。台商投資中國主要以「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型為主導,完全按照「台灣接單、中國生產、歐美銷售」的「前店後廠」模式進行產業合作,在產業鏈上兩岸開始呈現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兼備的混合分工格局。
(三)兩岸產業合作的調整轉型階段(進入21世紀以來)
這一階段兩岸產業合作的總體趨勢仍表現為台商向中國投資,但投資項目件數呈波動下滑趨勢。這是由於其土地、勞動力、原料、能源等成本隨經濟發展而不斷提高,台商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成本優勢逐步喪失,加上人民幣升值壓力引發的出口匯率風險不斷上升,導致台商進入中國投資意願下降,阻礙了台商在中國的進一步擴張。不過台商單個項目的實際投資金額卻有所上升,表明大企業成為新一輪台灣向中國產業轉移的投資主體,而在傳統低端製造業的投資收益下降的情況下,電子產業等新興產業的投資有了較快發展,產業轉移結構有了升級趨勢。台灣對中國的產業轉移由以量的擴張為主的階段,轉入以質的提升為主的新階段。
兩岸分工、ECFA、紅色供應鏈、雙向投資、服務業合作、產業升級、合作機制、產業試驗區、品牌戰略、新興產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