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服務業之決戰五都
賴逸芳 (2010/1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1期》
隨著區域自主的意識逐漸抬頭,地方政府紛紛開始投入區域產業發展策略的研擬,希望能帶動地方經濟的繁榮活絡,尤其是遭逢重要選舉之際,地方產業發展的議題又會逐漸受到各方所重視。
本文將就北、中、南三大都會區的服務業發展態勢進行比較分析,探究三大都會在服務業發展策略上應該具備的不同思維,以期在五都形成之際、各地方政府競相爭取資源之時,為政者能了解區域的發展特色與方向。
我國由於區域統計資料的匱乏,使得各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僅能依賴五年一度的工商暨服務業普查,因此本文將以2001年及2006年的工商普查資料為主,分析區域服務業的發展。雖然相關產業數據距離現今2010年已有變化,但仍可看出地方發展趨勢的總體樣貌。
中南部的服務業發展出了什麼問題
北部、中部、南部以台北縣市、台中縣市、高雄縣市為首的三大都會區中,服務業在區域全年生產總額的占比以台北市最高,達七成(附圖),台中市其次,約五成,高雄縣服務業比重最低。然而以市中心的範圍而論,高雄市的服務業占比最低(32%),且低於製造業的比重(60%),這顯示高雄市在以往重工業、加工出口區所帶動的快速工業化影響之下,往都會型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相對較慢。
附圖 三大都會區產業結構概況
台中市雖然服務業部門生產總額占比已超過台中市整體產業的五成,但觀察發現,2001~2006年間,台中市服務業的生產總額成長率僅4.71%,為三大都會區中最低(表1)。把焦點再往南移,高雄市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在2001~2006年中的成長率為7.94%,為三大都會區之末。一般認為都會區的土地成本高漲,製造生產行為會逐漸外移至其他縣市,而都會區因便捷的交通與人口的匯聚,應吸引服務產業留駐,究竟,以台中市與高雄市為首的中部與南部區域的服務業發展出現了什麼問題?
本文將由服務業的產業結構來觀察三大都會區在服務業的發展樣貌上有何不同。
表1 2001、2006年三大都會區工業及服務業成長率
台北市服務業多元發展且知識密集
在台北市的服務產業結構中,金融保險業全年生產總額居首位,其次是批發零售業,占比在5%以上的還有運輸及倉儲、資訊及通訊傳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台中市的服務產業結構中,以批發及零售業全年生產總額最多,金融保險業居次,第三位是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高雄市的服務產業結構則仍以批發及零售業為主,其次為運輸及倉儲,金融保險業排名第三(表2)。
表2 三大都會區產業結構
由上述的產業結構來看,台北市因為身為首都,是全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在服務業的發展較為成熟。所謂的「成熟」包含較台中市及高雄市「多元化」,台中及高雄只有前兩大服務業的全年生產總額占比超過5%。並且,台北市的服務業已趨向「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發展,如金融保險、資訊及通訊傳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服務業升級、總部經濟、知識密集產業、消費型服務業、區域產業比較、台北市發展、台中創新模式、高雄轉型挑戰、區域比較利益、五都競爭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