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台灣實質薪資的因與變
方俊德 (2014/01/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1期》
台灣的名目薪資自1981年以來,除2001年因全球科技產業嚴重衰退,以及2008、2009年受全球金融海嘯影響外,台灣名目薪資水準是呈現增加的趨勢,但平均實質薪資在2000年之後即呈現停滯狀態。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經過物價調整後(表1),整體平均實質薪資成長率呈現下滑的趨勢,在1992年以前,整體產業的平均實質薪資成長率都超過7%以上,然而自1998年之後,平均實質薪資成長率不到1%,甚至近期出現負成長的現象。另外,從部門別來看,服務業部門的薪資成長力道則略遜於工業部門。就絕對數值而言,2012年平均實質薪資僅為新台幣45,019元,實質薪資倒退到1999年的水準。
表1 台灣平均實質薪資成長率
薪資停滯不前,長期下來將影響民間消費意願,如果此時又面臨到國內物價上漲、房價居高不下、國際油價波動及全球經濟景氣嚴重衰退的衝擊下,將加深對國內生產的衝擊,整體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實質薪資停滯之成因
事實上影響實質薪資停滯的因素有很多,根據David H. Autor et al. (2012)等文獻研究指出,全球化、高等教育擴張及非典型就業比重增加等因素,都是可能影響實質薪資變動的成因之一,以下將就各因素做一簡要說明。
(一)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下自由市場理念的充分延伸,拜科技與通訊技術之進步,而使貿易、金額、生產、銷售、人才等要素突破了以往疆界的限制,透過生產過程的國際化、世界市場的一體化、國際勞工分工、跨國企業的國籍背景日趨淡化、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和國際化等,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尋找最有效率的結合,以達到個人或企業最大利益的目標(鄒勳元,2001)。
各國為迎向全球化的挑戰,積極開放市場,也進一步導致產業結構的轉變,間接影響到不同產業的薪資,尤其是中國近年來的進口競爭問題。例如:David H. Autor et al. (2012)研究中國進口成長對於美國勞動市場失業率、勞參率與薪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以製造業來說,美國從中國進口比重大幅提高,對於美國製造業勞動市場的失業率有負面的影響,但對其薪資並沒有顯著地影響,這可能是因為最有生產力的勞工仍留在製造業內,降低因進口所導致的薪資下降的結果。另一個解釋則是製造業為了抵抗進口品的競爭,加快內部組織改造與技術創新,進而提高生產力與薪資;若以非製造業部門來看,從中國進口比重大幅提高,這對美國非製造業部門的勞動市場薪資則有負面的影響,主要是因為非製造業部門受到負面需求衝擊(本地製造業減少非貿易服務業的需求)與正向供給衝擊(原本待在製造業的工作者,轉移至非製造業部門尋職),雙重衝擊導致非製造業部門薪資下滑。
另外,Nicholas Bloom et al. (2011)認為中國的進口競爭會帶來兩個效果:(1)進口競爭帶領廠商內部增加研發、專利權、資訊科技與總要素生產力的投入;(2)就業重新分配,由於就業會往技術較進步或較創新的廠商移動,導致低技術廠商的工作與存活機會下滑。因此,進口競爭使得大學畢業等高教育程度工作者薪資提高,原因在於貿易使得廠商從生產低技術產品,轉型為設計與製造新產品,間接增加技術工的需求,進而提高薪資水準。
實質薪資、全球化、高等教育擴張、非典型就業、代工模式、薪資停滯、經濟競爭力、服務業發展、教育退場機制、產業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