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社論】大投資,亦應深耕以因應轉型

 

台經月刊

 

【社論】大投資,亦應深耕以因應轉型

台經院  (2006/10/13)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0期》

   行政院在經續會後,將經續會結論凝聚為投資台灣優先的「大投資」,及弱勢照顧優先的「大溫暖」兩大政策主軸。其中,「大投資」政策,將致力於增加投資台灣、創造就業機會,例如以廉價土地租金吸引台商回流列優先計畫,並將十年經濟願景能做的優先納入行動方案;「大溫暖」政策是以照顧弱勢優先,將區域弱勢及經濟弱勢,納入扶助計畫。

對於大投資政策,從總體經濟的角度來看,刺激投資及就業的確是當前相當重要的議題,然而如果從長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單純這樣的政策思維,恐怕將僅是短期拉升經濟指標的治標作法,對於過去幾年來,讓台灣經濟發展呈現延滯的「轉型」議題,並未提出適當的因應政策思維。

近幾年台灣的經濟發展狀況,藍綠僵持不下的「兩岸議題」固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最為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台灣長期經濟發展的脈絡中,整體產業發展布局轉型所面臨的瓶頸。從過40餘年的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來看,幾次的國內主力產業遇上瓶頸,總會有新一波的產業跟進,填補經濟發展的空缺,繼續支持台灣的經濟發展。歷經幾波支持經濟發展主力產業的替換,大約各產業價值鏈中的製造階段,或者是各產業最為容易快速投資介入的階段,都已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留下一段輝煌的紀錄。

然而,在全球化以及當前國內主力產資通訊產業已朝技術應用融合發展的趨勢下,台灣近幾年的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從「講求成本」,朝向「著重創新」的轉型瓶頸。簡單地說,就是在全球化趨勢下,每個產業中強調「成本」者快速增多,單純強調降低成本的能力已然不足,反而是在品質的要求下,採產品差異化及市場區隔,才能夠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獲得較高的勝出機會。換言之,面對這樣的瓶頸,已經無法採用過去的解決模式,亦即無法僅在跨產業間或新興產業中,尋找或選擇可以低成本快速切入的機會,以支撐台灣經濟持續發展。

想要化解這樣發展瓶頸的關鍵,當然是在於「差異化創新」的落實,而要能夠落實差異化創新,則必須仰賴「能耐」的深耕。換言之,想要突破這項轉型的瓶頸,並沒有立即見效的政策處方,反而是在於如何讓各產業的技術、人才、營運模式,甚或是政府的政策規劃能力,有著深耕的機會與意願,如何累積出能以更為紮實的營運實力,整合資源以回應諸多外在環境變化,並創造附加價值。

準此,除了尋求解決當前在總體經濟層次所觀察到的消費、投資及就業的問題之外,亦應當有一定比例的政策宣示與堅持,展現出化解轉型瓶頸的政策思維,否則此一經濟發展的瓶頸,依然會繼續存在。
能耐的累積,除了其他國家先進經驗的引進及學術理論概念的導入外,最為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持續的練習與經驗的累積。而政府的角色,除了協助創造能耐累積機會、突破影響能耐累積的障礙外,還應當創造激發能耐累積意願的機制。其中,創造機會與突破障礙可能需要透過研發投資及創新的投入,而創造激發能耐累積意願的機制,側重的是管制環境的調整,所需的則較屬於政策性的研究。

其實,在管制環境方面,有許多的政策與環境均係在過去「快速追趕」的經濟發展政策下的配套設計,這些政策的確達成了過去快速引進新興技術、增加設備投資,以及加速學習新技術等政策目標。然而,這些機制的設計,在要求效率的原則下,卻已經讓資源分配偏向立即獲得回饋的短期思維,對於需要反覆練習嘗試錯誤、無法估計何時獲得回報,以及累積能耐有利的方向與工作,產生了排擠的作用。

舉例來說,在管考機制方面,目前的計畫多以「年」為基礎而進行管考,並經常要求看到立即的成效,甚且近年立院也對於政府相關的研發與創新投資績效,作立即的績效要求。然而,實際上有許多計畫與工作的成效,可能無法在完成後立即產生效果。機制上作如此的要求,也造成從事研究的機構與研究人員,沒有意願在嘗試錯誤與練習中成長與經驗累積,在目標設定時即出現尋求短線操作以及急功近利的作為。相近的管考例子,最常為人提及的,就是大學教授升等時經常採用SCI指標。為了升等,學術論文登SCI期刊成為大學教授從事研究時最為重要的目標,這對於研究能耐的深化、自主的領域開創及國內發展需求的研究等等取向都受到排擠。

另外,過去為了協助產業快速切入新興技術領域,引進新技術激發大投資,所以提供了相當的誘因讓業者有意願從國外購買新興設備與技術。這樣的機制,固然確實達成了擴大投資、創造就業及切入新興領域的目的,但是另一方面卻也造成業者在設備精度、新興技術的開發及研發人力養成方面欠缺投入的動機。

又如,過去為了要擇定新興產業領域,以便作為政府提供誘因的對象,早期產業領域的選擇,係借重外國顧問公司的協助進行研究分析,後續幾年新興產業領域的調整,則多在這些顧問公司所研究的成果上,藉由國內的業者經驗與觀察結果進行微調。這樣的作法,潛在地妨礙了兩個面向的能耐的累積:一是由於新興產業領域的擇定,多以即將量產與否為擇定原則,因此業者投入時自然而然朝向效率與成本方面考量;另一方面,則是當初在選擇新興產業領域時,相關的研究分析方法不但未能引進至國內,甚至後來國內也未能獲得相關研究分析的機會,因而無法累積相關的經驗與能耐。這也造成近期當整體產業需要轉型調整,在綜合考量長期市場需求與技術發展趨勢重新布局時,由於國內研究人員欠缺足夠研究方法的執行經驗,而無法作較為嚴謹的規劃研究與分析。

以上種種,大約僅是諸多排擠、或抑制累積更紮實能耐意願與誘因的少數管制環境案例而已,還有許多其他的機制尚存在諸多整體或組織的管制、績效評估及管考制度中。

綜合以上的說明,透過強化投資、增加就業以解決當前所面臨的總體經濟議題實有其必要,然而為了化解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如何激發各產業價值鏈?如何藉由本身實力的深化累積出足以整合資源回應市場,甚至開闢出新市場需求能耐,在全球市場展現出「自主創新」績效的環境,亦應在當前的政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政府宜介入的,除了應有協助創造能耐累積機會、突破影響能耐累積障礙的投資外,還有許多的管制機制需要作適度的調整,特別是過去不同發展思維所延續下來的管制機制,而要調整這些管制機制,所需的不是一般的大投資,而是對於政策研究的投資。 

大投資政策產業轉型差異化創新能耐累積政策規劃管制環境研發投資創新誘因經濟瓶頸資源整合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