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概況與展望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概況與展望

許楓靈、林惠雯  (2007/01/08)    《台經月刊第30卷第1期》

在農業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發上,台灣已有多項突破與成果,且研究水準甚高,惟我國農企業雖積極,但多為中小企業,生產成本偏高,且缺量產能力。近年來又受WTO市場開放的衝擊,傳統農業已面臨外來競爭影響與轉型壓力。農業科技園區即提供研發成果產業化平台,以整合建立我國農業價值鏈體系,本文從五處園區濫觴談起,並分析其目前推動概況與展望,期使農業生技落實產業化,形成產業聚落,並整合與擴散研發能量,以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緣起

台灣的農業,是世界上集約型熱帶農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傳統農業栽培技術基礎十分優異,之所以有此成就,可歸功於台灣地處亞熱帶之島嶼,四面靠海、地形豐富,擁有高山、平原等多樣性地貌,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農作物生長。加以奠基於日據時代至今的農試驗改良體系及農學教育,使我國不僅在先天上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與氣候水土,在農作的改良生產、農產加工、栽培養殖技術部分,亦因擁有百年以上的研發經驗累積,以及長期的土壤、地質及國土測量資料,具有良好基礎,且高等教育涵養的豐沛研發人力及優秀農民,於發展高附加價值的農業生技產業,具有一定的優勢。

另在農業生物技術的基礎研發上,台灣不僅已有多項突破與成果,且研究水準甚高、層面亦廣。然而,產業化速度落後於研究水準,多數產品與技術仍在試驗階段,離商品化與產業化仍有一段距離。加以農業經營規模較小,與美國等大型農業經濟型態相比,生產成本偏高,近年來又受WTO市場開放的衝擊,傳統農業已面臨外來競爭之影響。同時,我國農企業雖積極,但大多為中小企業,資金相對受限,故投入研發經費偏低、智慧財產權觀念薄弱、缺乏全球布局能力,因此,須在農業政策、制度、產銷體系、資源應用等方面適時調整,並以產業群聚方式,分享共同資源,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與創造綜效,以因應全球農業環境的改變。

爰此,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為發展農業科技,營造農業科技產業群聚,促進農業產業之轉型,推動五處農業科技園區。期能提供我國農企業廠商優良投資環境,進而帶動農業科技產業技術的提升,加速形成農業科技產業聚落,發展農業高附加價值及落實研發成果產業化。各園區推動概況敘述如下:
 

農業科技園區推動概況

為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WTO)市場開放的變革,政府20019月召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預定於六個月至一年內完成農業生技園區之規劃。希望藉由竹科的成功經驗,作為我國推動農業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範本,引導台灣農業邁入高科技時代。行政院核定之「挑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亦要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加速規劃農業生物科技園區之設置。

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生技產業化屏東農業生物技術園區彰化花卉園區蘭花生物科技香草藥草生技海洋生物科技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