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橋接專利成果到商品化與應用的新模式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橋接專利成果到商品化與應用的新模式

戴彗紋  (2012/01/05)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期》

台灣的經濟發展已邁入創新驅動的全新階段,其關鍵就是必須讓無形資產成為經濟發展主軸,在各項創新能量帶動經濟成長過程中,智慧財產權議題愈來愈受到重視,在知識經濟發展的潮流下,必須培養一個優質的基礎發展環境,讓我國寶貴的創新技術與成果等無形資產能夠持續累積,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也多次針對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包含:提升現有學、研單位之研發成果效益及激勵學界創新創業,如何強化原創關鍵智慧財產的產生,與智慧財產聯合運用創造產業價值等議題,都是當前我國知識產業化必須發展且面對的課題。

新知識的激發、擴散與運用,取代土地、勞力與資本等傳統生產要素,成為支持經濟成長與生產力提升最重要的要素。保護研發成果的所有權與利益分享,讓創新發明者有意願持續研發活動的智慧財產權制度,是各國知識經濟方案中的重要政策,然要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實質產業化效益,則必須跨越「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這當中有許多面向需要思考,死亡之谷通常被來稱為轉換創新流程的主要路障,因此,討論重點不應放在為什麼會產生「谷(valley)」,反而要探究為什麼會有「峰(peaks)」出現?

從死亡之谷的解析來看,學、研機構投入研發創新,從發明到商品化之間存在著斷鍊現象,其原因有二:(1)多數學、研部門積極投入研發,並非以經濟目的(non-economic activity)為宗旨,而是以學術或達成計畫管考結案為目標;(2)產業對於學、研之研發成果的商品化,存在著雙方瞭解不足,對研發成果品質信心不足與彼此資訊不對稱等問題。

另外,我國在轉化知識到經濟成果的創新過程中,仍存在著許多障礙急待克服。根據「國家科技研發創新整合系統之研究(行政院科顧組,2009)」、「科技發展系統及人才發展環境之研究(行政院科顧組,2008)」、「我國產業科技創新競爭力與開放式創新政策研究計畫(經濟部,2009)」、「我國產業科技創新競爭力與產學互動研究計畫(經濟部,2005~2008)」等多項研究,大致可以摘要出我國在科技創新成果運用上的困難,說明如下。

(一)台灣創新系統存在系統失靈的現象

創新系統中產、學、研三者間互動密切性偏低,且知識互動亦顯不足,例如:學、研機構所產出之研發成果及技術開發,在未來應用資訊揭露不完全,且從基礎研究到商品化之間仍存在潛在的技術落差,使產業無法得以運用並發展至產業化,以及學、研機構所提出的科研計畫通常未納入產業或市場需求觀點;相對地,產業技術研發課題也不見得能適合學、研機構發揮,因此,產、學、研三方實需建立起充分溝通管道與磨合機制,此與法規制度僵固有關,屬「制度失靈」現象。另外,台灣創新系統在知識擴散、應用與加值能力不足,缺乏從科學到創新的介面,此屬「網絡失靈」現象。

 (二)研發投入與產生之成果,無法有效轉化為經濟表現

依監察院在2010年糾正案指出,過去五年間科學技術統計要覽統計,每年中央政府科技預算含各部會及中央研究院在內,總額都在新台幣800億以上;2009~2010年更逼近1,000億元,但依行政院科發基金所列各部會科技研發成果所帶來之繳庫數,除在2010年突破九億外,其餘多在七億元左右(監察院,2010)。

智財流通死亡之谷開放式創新橋接平台技術移轉產學合作研發成果經濟效益制度失靈專利加值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