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由美學與設計舞出產業新紀元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由美學與設計舞出產業新紀元

黃慧文  (2011/10/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0期》

在全球化、資訊流通快速、國際競爭激烈的21世紀,全球產業極盡所能的追求品質的極佳化,當絕大部分的企業所能提供的產品品質及功能性均非常的相近時,到底是什麼原素可以使產品在眾星光中脫穎而出的呢?半個世紀前,IBM前董事長華生(Thomas J. Watson)有句名言:「好設計就是好生意」(Good design is good business),一語道盡了美國製造業對設計的認知。行銷教父科特勒(Philip Kotler)也曾說過,設計,是強而有力卻被遺忘的策略工具(注1)。策略思考者馬丁(Roger Martin)也認為要鼓勵設計思維在組織裡扎根,就是讓執行長擔任設計長(CEO is CDO),另外,趨勢專家品克(Daniel Pink)則認為藝術碩士是新的企管碩士(The MFA is the New MBA,注2),而台灣的美學大師蔣勳也覺得美,是一種競爭力。

Apple在2008年金融海嘯下,創下自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營收7,512百萬美金,和2007年同期相比,繳出接近43%的亮眼成績,而整個電腦硬體市場(Computer Hardware),估計只有11%的成長,換句話說蘋果的成長,比同業多了三倍,證明了美感經濟與創新設計對產品本身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台灣的企業要在流行、設計與美學掛帥的21世紀永續生存,並能夠在國際中與全球頂尖好手一起競賽,再次創造經濟的奇蹟,贏得全球消費者的肯定與認同,擴張我國產品的全球市占率,其產品不能夠僅僅只為產品的品質及功能努力,還需要透過美學與設計力表現出我國產品的品質、功能性及附加價值,並透過美學與設計的淬鍊和鑑賞,讓台灣能夠產生更多像Apple、Samsung與Sony的國際品牌企業。
而當我國各大產業都開始增加工業設計人員,並帶著熱情且用心投入產品設計的人數也持續性大幅度增加時,台灣將能夠順利的全力透過美學與設計,引領台灣的品牌,建立無數既優雅美麗又具頂尖的品質與功能的產品,推入全球消費市場,將台灣產業帶入全面創新之路。

 

台灣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挑戰

台灣在五○年代是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體,因外匯短缺,而採取進口替代政策,重點發展國產輕工業以替代進口、節約外匯,一方面也藉由這個方式來增加國內的就業人口,隨著農產品產量大增,在滿足內需之餘,也逐漸開始外銷國外。在各項國內產業市場的飽和下,政府採取鼓勵出口的政策,設置加工出口區,訂定相關產業政策,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以過剩的輕工業產品代替農產品為外銷主力,走向出口擴張的新經濟。我國的進口替代工業因為大量出口,不僅創造大量外匯,也開始面臨全球化社會,同時推動了台灣工業化的發展,在七○年代兩次全球石油危機的影響下,政府將原來的輕工業轉而發展鋼鐵、石化、機械等重工業。從八○年代將產業發展結構的轉型變成重心,致力於低耗能、低汙染及高附加價值產業的發展,將台灣推向一個以製造業發展的經濟國家。

隨著自由化與全球化的趨勢發展,企業的競爭力加劇,必須同時面對來自國內與國外的競爭,各國紛紛加強經貿整合,簽定FTA等協定,區域整合成為各國政府在協助企業擴大市場、強化競爭力與提升技術層級的一種重要方式。台灣經濟體系的特質屬小型開放經濟體系,貿易依存度非常的高,企業從事國際商務變得非常頻繁,企業的舞台在變大的同時,更應該積極的發展區域整合與貿易協定,但由於台灣政經環境相當特殊,雖然有權與WTO會員簽訂FTA,但受限於中國的壓力,我國在推動區域整合方面的進展極為有限。又由於FTA會員國間可適用優惠或零關稅,而非會員國僅能享有WTO下之最惠國待遇,使得非會員國面臨市場進入障礙,因我國在推動區域整合上面的困難度極高,致使企業在推動國際化經營時更為艱鉅。

設計思維美學經濟品牌形象產品附加價值創意設計生活風格產業轉型使用者體驗設計導向創新設計加值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