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約束及金融回應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約束及金融回應

閆海洲  (2012/07/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7期》

儘管受到網路資訊時代多媒體的衝擊,但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大片的湧現,全面啟動電影市場,成功地讓消費者回流影院,又讓觀眾形成進影院看電影的消費習慣,這使得看電影再度成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片以令人震撼的視覺衝擊和音響效果,讓消費者感受到了中國電影不斷提升的製作水準,也使中國電影真正從產業的角度得到新發展。最近幾年,以「集結號」、「建國大業」、「風聲」等電影為代表的大片,取得較好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表現出中國本土文化和高水準的製作,給中國電影帶來新的活力,並促進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

與低迷的宏觀經濟形勢和不協調的產業結構相比,中國電影產業近年來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從2002年開始,中國城市影院票房收入連續幾年以25%以上的速度成長,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收入為153.6億元,較2009年增長53%,與此相比,同期全球票房收入305億美元,僅僅比2009年的299億美元增長2%,其中北美地區依然是份額最大地區,占總票房收入34%。快速崛起的中國電影市場不僅令傳統歐美電影市場跌破眼鏡,也與金融危機衝擊下低迷的經濟發展態勢形成鮮明的對照。

電影產業作為凝聚創意和巨大資金投入的行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他們對資源依賴程度較低,是名符其實的綠色環保產業,不僅如此,電影產業具有較高的增值性,被寄予新興產業的厚望。1990年之後的十年間,美國電影平均每年總投入35~40億美元,回收160~170億美元,總投入產出比約為1:4.2,該投入產出比是目前世界上除軍火工業、博彩業和性服務業之外,比例最高的產業。而且,電影影片製作的過程,即是市場化的商業行業,又是藝術化的創意行業,不僅能夠為社會創造經濟價值,還能夠發掘社會文化、弘揚社會理念、創造文化價值。

在以經濟轉型為目標的中國社會大背景下,以電影為標識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成為創新與轉型的主攻點,也被政府和社會寄予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重任。然而,儘管中國電影產業得以高速發展,但仍缺乏成功的自主創新影片,而且在電影產品的製作與流通環節,沒有擺脫如同傳統貿易行業低價值的尷尬局面。自從1993年中影第一次以分帳形式引入美國影片以來,國產電影市場受到好萊塢電影的嚴重衝擊,然而,美國分帳大片在中國的電影票房呈現連年增長的勢頭,2010年漲幅更是達72%。在每年20部分帳片和30部批片的限額制保護下,中國國產片2010年保持57%的市場份額(注1)。隨著WTO規定的貿易保護行為的放鬆,在外部電影市場的衝擊下,中國電影將在今後面臨更大的考驗。

基於此,本文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從電影產業價值鏈構成的角度,分析中國電影產業的價值構成,同時討論中國電影產業在發展中的困難與約束;其次,以邁克爾.波特的「鑽石模型」試圖分析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中的深層次原因;再者,關注中國電影市場主體的發展問題,並討論電影產業發展中的金融回應;最後是展望與建議。


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與約束

和中國的經濟社會改革一樣,中國電影產業也是在國有行政部門改革的基礎上逐漸走向市場。在改革開放前,電影更多是代表政府進行輿論宣傳的功能,娛樂只是次要的地位,而且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雖然在幾個大城市相繼成立了電影製片廠,但是也是依附於政府的宣傳部門,很難走向市場,也不能形成所謂的「產業」。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化的推進,中國國內電影逐漸擺脫行政化的束縛,初步形成市場化的經濟主體。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國有電影制度改革,打破行政干預和國有壟斷,在國有企業改制的基礎之上形成國有、合資、民營多種形式存在的電影製作廠商格局,逐漸向市場化過度;(2)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在國際競爭的衝擊下,主動或者被動接受來自於中國國內外電影商品的衝擊,嘗試融入國際電影市場。

電影產業價值鏈大片經濟效益融資困境鑽石模型分析商業模式創新票房壟斷市場結構集中電影衍生品開發政策扶持效應產業金融機制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