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約翰.彌爾論分配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約翰.彌爾論分配

施建生  (2012/12/10)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2期》

彌爾在經濟理論上之重大創新是將生產與分配所依據的原理加以區分。他說:「財富的生產定律與條件具有自然界真理的性質,其中是沒有什麼可以選擇或任意變動的。」(1)但是財富的分配則不同,「那只是人類制度的事,這些型態人類都可以按照個別或集體的喜愛加以改變。」(2

彌爾在「政治經濟學」中討論分配那篇的前十章都是關於財產與土地改革的論述,從第十一章開始則討論「產物之在勞動者、地主與資本家三者之間的分配。」對於前者我將另文討論,現在先從後者中之勞動者收入的工資開始分析。


一、工資

彌爾認為工資與其他各種事態一樣是受競爭或習慣所約制,但是「主要是決定於勞動的需要與供給,或者人口與資本之間的比例。這裡所謂人口是指勞動階級的人數,或者是指這些被僱用而工作的人數。資本則僅指流動資本,甚至還不是它的全部,只是其中直接用來購買勞動的部分。」(3)「不過,這裡必須加上所有用來支付諸如士兵、家用傭工及所有不生產勞動者等等工資的基金。」(4

一般都認為彌爾是接受工資基金理(Wage fund theory)的,這種理論的要義是:勞動的工資乃決定於資本家所提供用來支付工資的基金數量與勞動者數量相除的結果。根據這種理論,對於勞動的需要是決定於用來支付工資的基金數量,而對勞動的供給則決定於人口的多寡。在這裡,工資基金是被除數,勞動者人數則為除數,工資就是由其所產生的商數。要提高工資就必須減少除數,也就是說要控制人口。這對彌爾的思想發生重大的影響,將重點放在除數,而不放在被除數,因為後者先被視為固定的或者相當固定的,這就反映出流動資本決定了工資的多寡。

如果工資基金充裕到可以支付勞動者超越其維生所需的數量,就會促成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了又會促成工資的下跌。這種理論是亞當.斯(Adam Smith)在其所著「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第一篇第八章中提出的。後來也被李嘉(David Ricardo)同意。事實上,馬爾薩(Thomas Malthus)與彌爾的父親詹姆斯都贊同,使其變成一種權威的理論,為一般人所信服。在這種情形之下,彌爾與大多數的古典經濟學家都相信要提高工資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對勞動者的教育,使他們瞭解人口控制所產生的利益。

在另一方面,工資基金理論在英國與其他各國都受到許多人的批評。例如1869年彌爾的朋友桑(W. T. Thornton, 1830~1880)就寫了一本「論勞動(On Labor),其中指出工資是從資本家的資本中支出的,但他認為雇主的資源中用來支付作為工資之支付數量不是事前就已決定的一筆固定基金,而是他們為了要維護自己想要得到的利潤而臨時決定的。彌爾曾對這本書作了一篇書評,他接受這一論據,但認為這種討論的結果「還不夠成熟足以容納在政治經濟學的一般理論之中。」(5)他在這篇書評中承認工資基金並不固定於流動資本的數量,也許還要加上雇主所得中可能成為儲蓄或用於消費的部分。彌爾認為這種思想上的變動已產生了實際的後果,因為很明顯的這兩部分的組合可能會造成增加工資的結果。深受工資基金理論影響的人時常表示這種增加是以其他勞動者之工資減少為代價。但是,這種結論不是一定會產生,因為在工資基金理論中,集體行動可能抵消雇主強大的協商力量而將工資提高到競爭的水準,或者能比還未集體協商時更早到達這一水準。以上結束了對工資的討論,接著我們繼續研討利潤問題。


二、利潤

彌爾說:「正如勞動者的工資是對勞動的報酬,資本家的利潤則如同辛尼(Senior)適切地說法,是對於忍慾的報酬,利潤的獲得是因為資本家不將他的資本用於自己消費,而讓生產的勞動者用於生產的消費。」(6)在這裡,彌爾沒能將利潤與利息兩者的涵義劃分清楚。實際上忍慾是利息發生的根源。不過,他還是說:「利潤遠超過利率。」(7

從資本所獲得的總利潤必須足以支付三種款項:一為上述忍慾的報酬;二為承受經營失敗的損傷;三為對經營生產事業的監督所費的勞動與技術的報酬。對於資本的報酬必須維持一個最低率,這一最低的利潤率會因時地不同而不同。如果沒有壟斷行為,利潤率會趨於一般的水準。儘管實際上利潤率有時會高於一般水準,有時則會低於一般水準,但是利潤產生的真正原因是在於「勞動生產超過為維持其本身所必須的生產物。」(8

彌爾工資基金理論勞動成本資本家利潤地租理論李嘉圖分配制度政治經濟學競爭市場經濟理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