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劉斌(作者為上海市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2010/08/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8期》
自從2009年以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大陸繼「4萬億」和「10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後應對金融危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型的重大舉措。目前,從中央到各級政府都在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雨綢繆,加強調研和規劃編制工作,下半年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出臺,將成為加快大陸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出的背景
(一)新時期的新戰略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給經歷30年高速增長的大陸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2008年,大陸GDP增長率由2007年的11.9%下降至9.0%,2009年在「4萬億」投資計畫和大規模信貸投放的刺激下,實現「保八」的任務,增長率達到8.7%(注1),延續增長放緩態勢。大陸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在經歷了較長期的高速增長之後產生了調整內在需要,全球經濟危機則加速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因此,中國政府提出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著眼於在新時期以新的發展戰略來引導經濟走出高增長、高消耗、高汙染的粗放式發展模式。
(二)從「保增長」向「調結構」轉變的基本途徑與戰略選擇
自2008年下半年實施的「4萬億」投資和「10大產業振興規劃」,為2009年實現經濟增長保八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的盲目投資,部分產業陸續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2010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電力、煤炭、焦炭、鐵合金、電石、鋼鐵、有色金屬、建材、輕工,以及紡織等行業存在產能過剩,並出臺了淘汰落後產能的具體目標任務(注2)。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出是大陸經濟在實現保增長之後向調結構轉變的具體舉措,也是引導地方政府及國有企業合理分配投資流向,從高消耗、高汙染、低產出的傳統產業向低消耗、低汙染、高產出的高科技產業轉變的重要途徑。
歷史發展規律證明,經濟危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既有的經濟結構,並伴隨著新經濟增長模式或者新技術、新產品的出現。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必然會出現引領經濟走出低谷、邁向復甦的新經濟增長點,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再到資訊技術的興起,無不印證這一規律。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言,大陸科技發展已經喪失了四次發展良機,在現階段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正是從產業發展規律出發,在準確判斷當前高科技產業發展態勢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戰略選擇(注3)。另一方面,大陸高科技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奠定了較好的發展基礎,在技術儲備、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高科技產業投融資服務和產學研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發展優勢,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了良好條件。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中國中央作出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待定經濟結構的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一戰略決策,必將對大陸經濟發展產生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的目標及政府政策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本特徵如溫家寶總理指出的:(1)要有穩定並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2)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3)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注4)。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述三個特徵,國家發改委等有關部門陸續奔赴各地進行調研,並著手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提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體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新興資訊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汽車與節能環保產業(注5)。
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科技、產學研合作、節能環保、物聯網應用、新能源汽車、政府引導機制、高端裝備製造、經濟轉型、創新驅動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