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乘上國際「製造、服務」混搭潮流,加速產業升級轉型
葉懿倫 (2011/10/06) 《台經月刊第34卷第10期》
伴隨全球化與資訊科技之發展,現今消費者需求、喜好變化快速,產品生命週期縮短,大量製造、壓低成本、搶攻市占率的傳統製造業經營模式,已經日漸失去了競爭優勢。加上金磚四國、VISTA五國等,兼具低廉製造成本優勢的生產基地與高度消費成長空間的新興市場,對全球生產體系、總體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面對持續變遷的全球產業競爭條件,企業界正掀起一股「製造(manufacturing)」與「服務(service)」的產業混搭(Mix & Match)旋風,透過製造業與服務業相互「協助」、「支援」與「融合」產生的化學反應,替產業灌注了新動能,為產業衝出了一條「高值」之路。
面對製造與服務產業界線日趨模糊之潮流趨勢下,本文將從國際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的具體經驗中,分析說明台灣產業發展模式對「製造、服務」產業結構轉型所形成之限制,與政府產業發展限制的未來因應之道。
製造與服務業融合之國際走勢
(一)先進國家製造業內的服務含量日趨提高
雖然從國民經濟之產業分類來看,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是相互獨立的關係,分別被切割在不同的產業領域之中(附注)。但真實產業發展,卻呈現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互動愈來愈頻繁,兩者正變得愈來愈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支持。
先進國製造業融合服務業在20世紀末期,即開始展開。根據OECD的統計結果,在1990年代中期後,約有25%左右附加價值的服務嵌入在最終製品中,相較於1970年代只有15%左右的水準,成長了接近十個百分點。若從國家別觀察,則可以發現在製造品中,嵌入服務較早的國家是美國,其早在1970年代服務業占製造業的中間投入比重即高達了20%,因此其製造品嵌入服務的擴增幅度,到1990年中期幅度相較其他先進國家微小;相較之下,日本雖然製造品嵌入服務業起步並不快,但其在後20年內的擴增幅度最高。但這樣的情況,在邁入21世紀的九○年代末期,美國在製造品嵌入服務上,再次出現了產業結融合的擴大,服務嵌入製造品的附加價值,提升到約25%的水準,顯示先進國家中,以服務作為附加價值創造核心之製造業比重日漸提高(圖1)。
圖1 服務嵌入在製造品上的附加價值
(二)服務業創新的實現仰賴製造配合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全球服務業占總產業生產毛額比重,已經超過2/3。當全球服務業占全經濟比重超過60%時,即象徵在世界各國的服務業發展下,全球經濟結構已經邁入服務型經濟(service economy)。因此,服務業發展與創新,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關鍵引擎。
製造業服務化、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升級、價值鏈整合、總體解決方案、品牌通路、系統整合、製造服務創新、差異化競爭、經濟結構轉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