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05年中國價格發展趨勢
李 建(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資訊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5/03/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3期》
中國價格變化的一些基本特點
從中國價格發展趨勢圖中可以發現,與第一產業在GDP中僅有不到20%比重不相稱的是,中國GDP平減指數的變化趨勢與第一產業平減指數,或者說與農產品價格指數之間有著極強烈的關聯。20世紀九○年代農產品價格上漲,正好與中國央行在1992~93年大量擴張信用聯繫在一起,構成了我們判斷中國在2005年是否會出現消費價格繼續上漲的趨勢,還是開始重新出現下降趨勢的重要因素。我們的研究結果是,中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與農業,特別是種植業發展的狀況有極其密切的聯繫。農產品價格上漲對農業供給增加的短期作用是顯著的,例如1992~96年農業高速成長和2004年的年成長率達到6.5%。但是,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價格對供給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決定中國農業成長的因素不是價格,而是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技術進步。
1994年到1995年中國農產品價格大幅提高,曾對經濟帶來巨大衝擊,並進一步推動了當時中國的通貨膨脹。但當時通貨膨脹主要是由於有效需求過度引起的,而不是由於供給緊張引起的。20世紀九○年代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提高仍然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因此1996年開始農產品價格出現了長期下跌的趨勢,從而導致了農村經濟相對停滯和農民收入的相對下降,最終導致了農產品產出的下降。農產品價格這種不斷下降的趨勢也成為1998年開始出現通貨緊縮的一個重要原因。這種農業相對停滯的狀況最終發展到2002年農產品出現嚴重短缺,從而引起了2003年到2004年間農產品價格又一次大幅度上升的變動。而本次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升成為2004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因此,農產品價格變動對中國的消費品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具有決定性影響。到2004年中國的農村地區消費價格上漲幅度超過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大於沿海發達地區的現象(參見圖1)。
圖1 中國價格發展趨勢(1994年12月~2004年12月)
我們預測今後中國的農產品價格不可能繼續大幅度上升。其根本原因在於,雖然農產品價格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計劃因素,但農產品價格在當前的人民幣匯率水準下實際上已經與世界市場的價格水準相接近。因此,中國已經沒有繼續大幅度提升農產品,尤其是糧食收購價的空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受到衝擊最大產業部門是農業,特別是大豆、玉米和小麥。因此人民幣一旦大幅度升值,那麼國外的農產品特別是大宗穀物將在中國佔有重要地位,迫使農民放棄種植業,使得中國農村重新陷入1997~2002年的停滯局面。同時中國的經濟安全也將面臨極大的衝擊。
中國價格走勢、農產品價格、工業品價格、2005年經濟預測、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人民幣匯率、能源價格、通貨膨脹、經濟穩定政策、經濟結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