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志論壇】降低利率不見得能提高投資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16/04/20)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 (第39卷第4期)》
降低利率不一定使投資計畫更有利
一般經濟學教科書中乃至多數經濟理論模型中,都假設提高利率會使投資減少,不景氣時降低利率以提振投資也是常被提到的對策之一。然而利率在理論上雖然對投資應有重要影響,實際上的作用卻可能不大。許松根教授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即指出,利率對台灣民間投資的影響甚小,影響台灣民間投資的主要力量是加速原理,也就是景氣或預期成長愈高,投資就愈多(許松根、陳玉瓏,1989)。這顯示利率影響投資的假設在理論和政策上都應進一步檢討。
利率影響投資標準的理論是現在價值(Present Value)的分析。假設某項投資計畫未來各年投資成本之外的利潤是R1、R2…Rn,這些利潤的現在價值(PV)即為:
其中r為一期之利率。如果PV大於現在投資的成本C,那這投資計畫就值得做,否則就不值得做。而(1)式中利率都在分母,看起來r愈大則投資計畫的現在價值(PV)愈小,所以當利率愈低時,就會有愈多投資計畫之現在價值大於其投資成本,因此也就有愈多投資計畫值得做而會被執行,社會總投資也就會增加。
這樣的理論基礎看來很簡單,因此也似乎很可靠。然而實際問題卻比較複雜。首先從數學上來看,若各期Ri都是正的,則ri愈低PV就會愈高。但若某些Ri是負的,則r的下降就不保證PV的上升,若很多Ri是負的,r的下降更可能使PV下降。所以利率和投資之間的反向關係即使在這簡化的理論也不一定得到保證。
預期利潤變負時利率再低也沒用
而一項投資計畫的未來利潤也並非確定不變的數字,它有很大成分是潛在投資者主觀的預期,在不景氣時這些預期值常會下降。若預期Ri大部分變成負的,則不管利率怎麼下降PV還是負的,潛在投資者還是不願投資。所以在不景氣或對經濟前景悲觀時,降低利率就很可能無法提振投資。
台灣長期以來是偏向一窩蜂的經濟,不少企業主或潛在的投資者並沒有太多企業家精神和正確資訊,而是跟著別人走。這除了常形成泡沫經濟之外,也會讓投資隨景氣大幅波動。景氣好時大家都以為未來利潤Ri很高而投資;景氣不好時很多人都以為Ri很小或負,所以利率再低也不投資。可能投資的人若對未來有太少獨立且多樣化的判斷,而是一窩蜂看好或看壞,利率對投資的影響就可能很小。
不景氣時低利率也難拉高股價來促進投資
低利率也可能透過提高股價而提振投資。低利率使人們較不願放款或買債券,因此可能有較多資金流向股市而拉高股價。而依Tobin的Q理論,股價愈高則企業就愈願意投資。因為同樣投資所能增發的股票可賣更多錢,也就是藉投資來印股票換鈔票時會更有賺頭,所以高股價很可能使投資增加。
利率政策、投資意願、總體經濟、資金管道、金融市場、負利率、投資報酬、景氣循環、企業預期、貨幣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