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科技資源與成效評估的對應——自中國科研績效評價淺論起
邱秀玲 (2006/01/05) 《台經月刊第29卷第1期》
績效評價已成為多國創新政策之一
一般而言,現代國家競爭力的基礎,除需具備深淵完善的文化與社會制度之外,在經濟與科技上的表現,更需冠傲群倫,而由於產業升級的驅動力在於科技活動的不斷創新,並與產業發展相互結合,將研發成果有效移轉至廠商,提高產業效益,因此,世界各國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積極將政府大幅預算投入科技研發活動,使得科技專案產出之績效評價日趨受到重視。
近十年來,擁有優勢地理環境、豐富天然資源以及龐大經濟潛力的中國,於各項社經建設的積極投入與發展下,宛如成為全球快速竄起的大國,而隨著其對於科技創新專案與工程的建置,以及經費與資源的大量挹注,是否能於整體市場以及環境發展下,達至最佳效率配置,則是學者們於觀察中國產出結果面之餘所關切的,並且,中國對於科研績效評價的工作尚屬於起步階段,評價機制的運行及發揮作用更耐人尋味,因此,中國科技研發之投入暨產出的管理、評價等情形,是值得進一步觀察與探究的。
中國學者談段、全允桓(2004)指出,科技計畫整體之績效評價已成為許多國家科技創新政策的重點之一,一方面是由於政策制定者意識到提升創新體系效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欲從公共補助研發的過程中,瞭解到哪些經費發揮效果,該如何促使所補助計畫的運作能顯現其成效,目的是為了評價研發補助的合理性,或者是為了進行資源的適當合理分配;而透過績效評價之作業程序,政府於制定科技政策時,將使其政策目標更為明確,並也強化了評價結果於回饋過程中之透明性,進而減少資源分配遭受扭曲或干預的不正常現象。
本文將先行探討科研成效評估之重要性,並簡要說明中國科研績效評價之發展歷程以及評價作法,從中進行利弊檢討,並差異比較中國與台灣對於科研績效評估的運作情形,以茲參考與警惕,期使未來台灣對於科研成果之評價與成效的評估機制,能有效發揮實質作用,以導引台灣科技研發更具優勢地邁入嶄新境界。
成效評估之重要性
科技與技術發展的不斷創新,已成為國家競爭力關鍵要素, Robert G. Eccles(1991)表示不論是公司、政府單位或研究機構都必須重新設計其評鑑與績效考評與系統,以提升核心競爭力來因應強大的全球競賽。
普遍觀之,按照科技研發的管理過程,可將績效評價作業分為先期評估、期中評估、結案評估,以及追蹤評估等四類:先期評估即在科技活動實施前,對實施該項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進行的評估;期中評估為在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對該活動是否按照預定的目標、計畫執行,並對未來的發展態勢所進行的評估;結案評估則是在科技活動完成後,對科技活動的目標實現情況,以及科技活動的水準、效果和影響所進行的評估;而追蹤評估是在科技活動完成一段時間後的成效評估,其主要係評估科技活動的整體效果,包括對產業、對社會、對經濟之影響力,並從而作為將來科技活動決策之提供參考。
科技資源分配、績效評估、科研成效、中國科研評價、台灣科技政策、評估機制改革、預算分配、效益追蹤、科技創新、國際比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