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生專欄】費利曼在芝加哥的生活
施建生 (2008/02/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2期》
1946年秋費利曼夫婦終於能回到他們所謂的「我們的大學」,感到非常滿意。但這又是怎樣一間大學?費利曼曾作如此描述,「芝加哥大學是以濃厚的激勵性的學術空氣而著名。重視思想與觀念,學術討論之進行完全憑各人的學術能力,不問其在校中的等級,對於非傳統的意見都能容忍,在不同學科之間亦常交流—這些都是我們繼續認為是『我們的大學』的特色。」(Milton and Rose, Two Lucky People, p.183)
但是這些特色是怎樣形成的。這就要從芝加哥大學是怎樣創立的說起。它是1857年在美國中西部最大城芝加哥成立的。中期曾一度於1886年關閉,後於1892年獲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1839~1937)資助而復校。一般地說,早年美國大學的設立不是便於上流社會的子女完成高等教育,就是為各宗教流派培養神職人員。芝加哥大學則非如此。它一開始就要以從事高深研究與推進研究生教育為主旨,期能成為一個純綷追求高深學理與傳播高深知識的學術中心。這是一種打破傳統的積極進取的作風,在美國教育史上是首創的,與它相近的恐怕祇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在這樣一個大學中所成立的經濟學系自然也要朝同一方向去努力。很幸運的,當時的校長哈卜(Harper)能從康乃爾(Cornel)大學,將其經濟學系主任賴富林(James L. Laughlin, 1850~1933)延聘過來擔任同樣的職務。費利曼認為他擔任此職貢獻最為重大而久遠,因為「雖然他自己是一位堅持保守思想,主張實質貨幣的人,但在教員的聘請與系務的推展方面,則對於思想不同的人必採特別容忍的態度。在一開始時他就將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從康乃爾帶過來,且在系中任教長達14年之久,這是在范氏坎坷的一生中所僅見的。(范伯倫是美國制度學派的開山鼻祖,要瞭解他的思想與遭遇可參閱拙著「現代經濟思潮」第二章,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出版)。賴富林在芝加哥的一項最早的措施是創辦了「政治經濟學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由他自己擔任主編,而由范伯倫擔任執行編輯。「…他對於教授的研究工作非常重視,對於研究生亦是如此,認為是其所受之訓練的一部分。…這些芝加哥經濟學系之特性還一直保留到今天。」(Milton Friedman, "James Laurence Laughlin" , New Palgrave, vol. III, Macmillan, London, 1987, pp.139~140)
那麼這種特性又怎麼能保留到今天呢?這顯然與其以後主持校政與系務者的人品有關,就校政論,最主要的一位人物就是赫欽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他於1929年在擔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之後就先以校長後又以校務長(Chancellor)名義治理校務。當時他只有30歲,一直承負此項職務到1951年為止。他是一個非凡的賦有領袖魅力的人物,他相信在閱讀與研究上的學術成就是大學所追求的唯一的目標。他一直就以此為治校的要務,努力以赴。經濟學系在這種大環境之中,再加上賴富林早期奠定的優良基礎,自然也就很順暢地發展。到了1946年費利曼返校時,經濟學系所座落的四方院大樓(Quadrange)附近的景色依舊,但人事已非。在他當學生時的教授只有三人仍在服務,這就是奈特(Frank Knight, 1885~ 1972),閔滋(Lloyd Mints)與道格勒斯(Paul Douglas, 1892~1976),其他都是新人。現就可將這些年的主要變動略加敘述。
首先我想談的是朗格(Oskar Lange, 1904~1965)。他是波蘭人,在1938年被聘為助理教授。他之所以被聘是為了要滿足當時芝加哥經濟學系之多方面的需求。他是一位對於經濟理論之新發展有切實研究的人,居於凱恩斯革命之先鋒的地位。由於對於資本理論與效用理論都有深入研究,乃被視為一位卓越的數理經濟學家。同時,他也認為價格理論,可用於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而肩負解決資源調配問題。這是對海耶克(F. A. Hayek, 1889~ 1992)與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 認為社會主義無法運作的一種解答。
當時他研究的重點是在數理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正足以補舒爾滋(Henry Schultz)教授的不足,但他到校不到六個月,舒爾滋教授則因車禍而慘逝,這樣他就成為系中之在這些部門中的重要角色。還有一點可敘述的是他上課一如范納(Jacob Viner, 1892~1970)教授之條理分明,組織嚴整,但對學生的態度則極為親和,不像范納那樣嚴酷,所以更得學生的愛戴。同時,他與同事相處亦彬彬有禮,對於長者范納與奈特更為崇敬。因此,他在這一充滿著爭論的經濟學系中可以說是一位人人喜悅的人物。
芝加哥學派、費利曼、貨幣理論、經濟學教育、學術傳承、自由市場、計量經濟、政策影響、學術交流、諾貝爾經濟學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