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現今台灣農業困境及因應之道
張明仁 (2009/04/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4期》
我國農業屬小農經營
台灣自從民國91年加入WTO之後,為因應國際自由化趨勢,持續鬆綁國內相關產品進口限制,其中在農產品方面,除了部分商品有關稅配額及特別防衛措施的保護外,大多數農產品皆已開放除中國外之國家關稅進口;而中國農產品進口方面,由於兩岸特殊政經關係,且中國農產品價格低廉,甚具競爭力,完全開放進口恐會對國內農業造成衝擊,不宜大幅開放(注1);由於台灣農業經營型態係屬於小農精緻農業,其特性在於單位產量高,但總產量低,加上台灣農業勞動成本高於國際水準,連帶使台灣生產農產品價格遠高於國際價格。故逐步開放國內市場,首要面對的衝擊便是國際廉價農產品之低價競爭;除上述外部威脅外,台灣農業本身存在從業人口年齡過高、教育程度低落及個人耕地面積狹小等隱憂,這些外在威脅及內在隱憂皆不利於台灣農業永續經營,本文將針對台灣目前內部隱憂及外在困境進行介紹,並提出建議之道。
台灣農業內部隱憂
(一)農業就業人口教育程度低落
根據農糧署(注2)的統計資料顯示,96年台灣地區農業工作者教育程度,有50.3%的農民之教育程度為小學與自修,其次為國(初)中,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使這些農業從事人員除農事技術之外,其餘農產運銷或經濟等專業知識不足,將造成政府部門推動相關農業政策的困難,且這些從業人員亦無法自行掌握國際或國內市場趨勢,選擇栽種具市場競爭力的農作物,往往係隨著上期農作物價格調整農作物產量及種類,使得一窩蜂搶種情形時有所聞,導致國內農作物價格起落頗大,連帶造成國內農民收入不穩定。
台灣農業就業人口教育程度低落為國內經濟發展後所衍生的農業問題,主要原因在於經濟發展後,台灣農業報酬率遠不及工業,使年輕人不願意投入相關農事之中。早期台灣教育普及率不高,使得農業從業人口大多教育程度低落,然而受過教育的青壯人口因報酬之故而不願投入農業,讓目前台灣農業從業人口上出現斷層,而農業從業人口年齡層偏高為台灣另一重大內部隱憂。
(二)農業從業人口年齡層偏高
根據農糧署統計資料顯示,96年台灣地區農業從業人口年齡分布上,45~65歲的從業人口占總農業從業人口的43.52%,65歲以上的從業人口則是占總農業從業人口的49.9%,總計台灣農業有93.42%的農業從業人口係屬於45歲以上,其中有五成左右的人口就業年齡高達65歲以上,農業從業人口老化,不但產出較無效率,且高齡化加上教育程度不高,使相關從業人口經營方面亦較為保守,不願意投入大量資金及精力,從事企業化經營,加上中高齡從業人口不論是體力或專注程度,皆不如青壯人口,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經營效率。
農業從業人口高齡化遭遇另一個問題,便是年齡分布存在極高斷層,高齡人口比重過高,將使得台灣相關農業技術無法有效傳承至下個世代,造成台灣農業數十年所累積的技術及經驗嚴重流失,由於台灣農場栽培及其經營技術為台灣重要且寶貴的農業資產之一,如此將會使台灣農業競爭優勢流失;總之,台灣農業從業人口年齡層分布集中於高齡人口,除使得台灣農業難有進步空間外,也將侵蝕台灣原本的競爭優勢。
(三)工資占生產成本比重偏高
台灣經濟起飛後,相關工資水準亦隨之提高,使台灣工資水資係高於鄰近越南、泰國及中國等主要農業輸出國;造成農業生產比重中,工資所占之比例偏高,主要影響台灣農產品價格高於鄰近工資水準較低之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就算農場經營管理及農業栽培技術有所增進,減少肥料、農藥及飼料等費用,但台灣農業生產成本降低幅度也不會太大。
由於加入WTO之後,台灣積極開放農產品進口,目前除少部分農產品尚有關稅配額及特別防禦措施的保護外,其餘農產品幾乎已開放關稅進口,也讓東南亞國家工資較為低廉之國家,其廉價農產品大量進口搶占國內市場,造成國內相關農產品價格滑落,但國產農產品價格卻受限於工資,無法隨之調降,到最後演變成迫使部分從業人員轉作或是退出市場。
農業就業人口、教育程度、農業從業人口年齡、工資、生產成本、耕地面積、農業外部威脅、農業政策、青壯人口投入、防疫檢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