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金融海嘯後我國產業生態的轉變
林怡君 (2010/01/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1期》
金融海嘯源於2007年6月的美國次貸風暴,牽連部分房貸公司倒閉或對沖基金出現問題,至2008年9月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與美國國際集團(AIG)倒閉,金融海嘯正式波及全世界,台灣經濟也面臨衰退,經濟表現自2008年第三季轉為負成長,第四季跌幅達7.11%,2009年第一季跌幅擴大至9.06%,為我國國民所得統計以來的單季最大跌幅。2009年第二季我國經濟成長雖稍有回復,但仍為負成長表現,且跌幅約為其他四小龍國家的2~3倍(圖1)。
圖1 亞洲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
固定資本形成毛額的緊縮導致台灣經濟大幅衰退
觀察國內生產毛額支出面項目對經濟成長率貢獻率(表1),可發現自2008年第二季起,反應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導致主要經濟體成長走緩,國內若干民間企業已因為前景低迷而漸漸放緩資本支出步調,固定資本形成毛額減少,使得國內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呈現負向,所幸國外需求依舊活絡,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達6.72個百分點。
但從2008年第三季開始,內需方面因金融海嘯及全球股市震盪,加上颱風、高失業、油電價格上漲等不利因素,使得國內消費動能受挫,廠商產能亦逐漸呈現閒置,加上產業前景趨於悲觀,企業投資持續保守,不僅民間投資表現不佳,「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執行率也低於預期。民間消費低迷與民間投資不振,政府固定投資執行不如預期,加上外需市場對經濟推升力道轉弱,導致第三季經濟轉為負成長。
表1 台灣經濟成長來源—需求面
金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在2008年第四季持續發酵,不僅消費、投資持續減縮,出口亦呈現大幅減少,導致第四季經濟衰退幅度超過7%。2009年第一季衰退幅度持續擴大,其中緊縮幅度最大的項目為國內固定資本形成,對台灣經濟成長衰退的貢獻度超過五成,顯然金融海嘯導致國外需求緊縮而影響我國經濟成長表現之外,國內投資活動持續低迷更是重要因素。
支撐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製造業
製造業是支撐我國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由製造業生產指數在金融海嘯前後的變化來看,金融海嘯對我國之影響始於2008年9月,直到2009年9月才回復正成長。而日本、韓國與新加坡製造業受金融海嘯影響的時間較我國慢1~2個月(日本︰2008/10;韓國︰2008/11;新加坡︰2008/10),但都大約在2009年初即觸底反彈(台灣︰2009/1;日本︰2009/2;韓國︰2009/1;新加坡︰2009/1),不過韓國已於2009年7月即已恢復正成長,同年9月呈現大幅成長,新加坡雖然在2009年4月稍微出現景氣恢復的訊號,但仍呈現不穩定的情勢,仍需持續觀察,而日本則尚未恢復正成長(圖2)。
產業結構轉型、資訊電子依賴、出口競爭力、民生工業、固定資本形成、附加價值率、製造業衰退、化學材料、塑膠製品、紡織業扶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