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企業研發與創新趨勢調查分析
戴彗紋 (2009/07/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7期》
「企業大體上瞭解大規模縮減研發費用是自殺的行為」,《華爾街日報》引述波士頓顧問公司資深董事安德魯(Jim Andrew)的強調。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過:「企業如能夠創新,那附加價值就能夠提高很多」,張董事長認為「台灣和世界級企業比較起來愈差愈遠,其中之一,就是對創新的重視不夠」。根據國科會公布「2008年全國科技動態調查結果」指出,2007年台灣企業研發經費占產業附加價值比率為2.38%,相較於先進國家,我國的研發創新比率,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研發與創新是驅動企業成長的動力,然而企業要如何在一片削價競爭中找到自己的利基,創造新藍海,其惟有透過不斷研發創新,才是創造新價值的來源,因此企業的創新發展成為各企業最重要的課題。本文目的在分析台灣企業研發創新投資與策略現況暨動向、價值創造與創新能耐、創新阻礙因素與政策需求、政策附加性效果等現況,俾利政府部門掌握企業研發創新的策略與投資動向,以及企業對政策需求、政策效果評價等訊息,作為提升價值之政策工具設計和修正之參考。
問卷設計與實施說明
(一)問卷設計的邏輯與架構
根據「資源基礎理論」,企業為建立長久的競爭優勢,必然會考量其現有的資源與能力現況,進而擬定企業之布局策略、透過資源投入(人力、經費),由企業本身或尋找其他互補性資源,執行各項「創新」活動與計畫,進而生產創新產品與服務,獲得「經濟利潤租」(財務報酬)後,又再度透過這些創新活動的執行,以累積企業資源與能力(智慧資本),建立持續性的競爭優勢。然而,企業在進行創新與價值活動中,政府政策工具對企業創新投入、行為與產出亦有所影響,依上述的理論與邏輯,導引而成本問卷設計的邏輯架構(圖1)。
圖1 台灣地區企業研發與創新趨勢調查之架構與內容
(二)調查對象與回收情況
問卷調查的對象以(1)上市、上櫃、公開發行企業中R&D經費大於1,000萬者,或營業額大於30億而未列研發經費者;(2)受技術處業界科專補助—業界開發產業技術、創新科技應用與服務、SBIR,總共2,000家,回收203份,回收率10.15%。回卷企業的產業分布,以製造業最高占87.56%;服務業占11.94%,機械∕電機∕金屬占17.91%,紡織∕化工∕塑膠∕橡膠業占10.95%,生技製藥業占6.47%,通訊∕資訊軟體占5.47%。
調查結果分析
(一)企業從事研發活動比重
在2008年的調查中,發現企業在國內從事研發活動的比重幾乎達到100%,而由2008年所公布的工商普查結果顯示,2006年全體工商業研究發展支出金額為3,305億元,其中以製造業研究發展支出2,815億元為最多,占85.2%,較2001年增加91.9%,研究發展支出占生產總額之比率,亦由2001年之1.7%增加為2006年2.0%。工商普查結果,和本次調查結果在研發狀態上吻合一致,顯示企業皆愈來愈重視研發活動。
(二)企業創新投資動向
1.企業營運型態轉變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OEM占營業額比重,以從2007年的25.39%,到2008年的23.42%,甚至未來的營運與創新型態都逐漸的往下修正。而在OBM占營業額的比重部分,從過去2007年的42.15%,到2008年的42.95%,且未來的策略方向都往上攀升(表1)。若由製造業之營運型態變化來看,企業也慢慢往OBM的營運模式調整,顯示企業已慢慢捨棄價值較低的代工一途,而轉往自創品牌之路前進(表2)。
創新策略、研發支出、品牌經營、OBM轉型、技術授權、政策補助、人才缺口、成本障礙、創新阻礙、市場前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