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中國貨品進口監測機制之探討與應用
左峻德‧楊秀玲 (2007/05/07) 《台經月刊第30卷第5期》
前言
自民國91年1月1日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後,政府為因應WTO規範,面臨市場開放、貿易自由化的壓力。近年來開放自中國進口之農工產品項目,與日俱增。根據貿易局公布之統計資料顯示,至96年4月2日止開放中國農工產品進口項目共計8,696項,其中農產品1,410項,工業產品7,286項,開放項目占全部貨品之79.67%。
早期開放的農工產品,一般以國內不生產或影響較小之產品優先,隨著開放項目的增加,其影響已逐漸顯現。尤其目前國內較弱勢之產業,如近期課徵反傾銷稅之毛巾業,鞋子、手動油壓拖板車等瀕臨艱困之產業,以及石膏板、矽酸鈣板、纖維強化水泥板、木製家具、襪子、衛生陶瓷、道林紙、塗佈紙、其他巧克力調製品、鬆餅及薄餅、唇眼部化妝品、洗髮劑及潤絲劑等傳統產業,未來可能受中國進口貨品影響頗大,因此,「中國貨品進口產業損害預警監測機制」更顯重要,以下本文即針對此監測機制進行探討。
「中國貨品進口產業損害預警監測機制」運作方式
基於國家經貿安全之考量,以及遵照行政院「加入WTO兩岸經貿政策調整執行計畫」與經濟部「建立兩岸經貿安全預警系統-貿易監測系統」政策,自民國92年起貿委會委託台經院建置「中國貨品進口產業損害預警監測系統」,隨時針對中國進口貨品進行監測,並即時提出因應措施,協助業界免受外貨進口之衝擊。
本監測系統工作重點乃針對自中國進口之農工產品進行進口量價之監測,進而就所監測出之異常產品進行深入分析,並透過電子報及召開協調座談會方式,將預警結果訊息傳遞給相關政府單位、公(協)會及業者參考,並提供具體建議,俾供政府相關單位施政之參考。機制之運作流程請詳見附圖。
附圖 中國貨品進口產業損害預警監測機制運作流程
預警監測對象及模型
本預警監測系統係以全部開放自中國進口之農工產品為對象,以標準差概念為監測模型之依據,每月以出版「中國貨品進口產業損害預警監測速報」書面資料,以及建置網站資料庫線上查詢方式,將監測訊息傳遞給納入貿易救濟個別產品預警系統之公協會參考。以下針對預警監測對象及模型詳加說明。
(一)預警監測對象
本預警系統監測對象以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所公布開放自中國進口之8,000多項農工產品為主。本系統係參照中華民國輸出入貨品分類表中各類貨品之分類,將農工產品監測項目細分為21類。農產品及農業加工品方面,細分為活動物、動物產品;植物產品;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物、調製食用油脂、動植物蠟;以及調製食品、飲料、酒類及醋、菸類及已製菸類代用品等四大類貨品類別。工業產品方面則細分為礦產品、化學品、塑膠、橡膠及其製品…等17項貨品類別,凡該21項貨品類別下所包含之十分位碼產品均列入本預警系統監測。
在8,000多項開放自中國進口產品中,有些進口值過小,並不足以影響國內產業,故本預警模型先設立門檻將之排除。納入本預警模型監測之對象可概分為兩大類:(1)民國94年12月31日前開放自中國進口之貨品,且95年年進口值超過進口門檻值(自中國進口農產品年進口值高於新台幣50萬元、工業產品年進口值高於200萬元)者納入監測;(2)民國95年1月1日迄今新增開放之農工產品,全部列入監測。
進口預警、損害監測、中國貨品、經貿安全、台經院、產業保護、弱勢產業、警示燈號、貿易救濟、產業分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