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公共建設開發與地理資訊系統之整合
楊宜芬 (2009/09/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9期》
地理資訊技術(GIS)發展愈來愈多元化了,由一開始的單機版作業,到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網路版地理資訊系統(Web GIS),至今十分火紅的Google Earth,甚或是地圖日記等等,皆可看到GIS不再只是技術領域的人在使用,連一般市民大眾都有在涉獵。除了大眾生活上愈來愈多與GIS相關的技術在發展,在公共工程規劃上,更是少不了這項技術。藉由GIS進行公共建設的初步分析,與進展時的任務規劃,或是安全考量上皆需用到GIS,例如與瓦斯管線的安全距離等等,透過這項技術使得公共建設由規劃到完成,時間掌控會更加符合預期的進度,並減少不必要的成本開支。就GIS功能來說,有展圖或是地址定位、距離與面積量測等,是一般人對GIS最直接的印象。
然而GIS在公共建設的應用上不只能做這些而已,當它納入模式庫後,便是能代替決策者進行思考的工具。以下提出5種在公共建設上,GIS能代替決策者進行思考的案例。
內政部消防署—全方位緊急應變支援系統
以幫助決策者應用資料或釐清模式、解決問題再做出決策的互動式資訊系統。內政部成立的全方位緊急應變支援系統,乃參考美國日本防救災經驗,以考慮減災、準備、應變、復原4個階段進行災害管理規劃,其目的是為了供中央及縣市層級政府防災中心,實現災害管理決策的架構。此4階段能獨立運作,也能緊密的關聯(資料共享、衍生資料流通互用、分析支援工具共用等情況),在每一階段下的系統中,再以各業務目標的特殊性細分為若干子系統。其主要架構如防救災決策支援系統再分為4個子系統,每個子系統下又再細分4個子系統,其內容如下:(1)減災決策支援系統(中央及縣市防災中心)。其子項目有災害潛勢分析系統、災害危險度分析系統、災害景況模擬系統、減災對策系統;(2)防災預備決策支援系統(中央及縣市防災中心)。其子項目有災害緊急應變計畫研擬系統、災害緊急應變演習及訓練系統、救災資源儲備系統;(3)災害應變決策支援系統(中央及縣市防災中心)。其子項目有災害預警系統、颱風動態顯示系統、人員疏散通報系統、地震速報系統、地震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災情通報系統、救災派遣系統、救災資源管理系統;(4)災後復原決策支援系統(中央及縣市防災中心)。其子項目有災害損失通報系統、災區消毒系統、受災戶補助系統、公共設施復原系統。
在進行災害的管理時,其牽涉到的層面非常廣。上由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遍布在全國,並且需要縱向與橫向的配合,且目前也朝向全民參與的趨勢,各相關的防救災單位,都有在網路上進行技術交流的必要,而透過網路系統將防(救)災資訊提供給民眾後,民眾也可成為在災害預警上一個重要的大眾傳播媒體。
台灣經濟研究院—北台灣區域產業研究發展系統
宜蘭縣政府委託本院執行之「北台區域產業發展研究暨整體合作計畫」,期以找出適合北台灣8縣市進行跨域合作的主要核心產業。利用2006年行政院主計處之普查資料,將各產業之產值製作成各縣市村里的產值現況圖,再依此產值現況圖資料與關聯係數矩陣相乘,推算村里的產值能量圖,據此得到該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能力,以及各產業在縣市村里中存在的優勢情形,為雙重優勢或是具產值優勢、就業優勢、或停滯的情形而得到產業的跨域分析。
地理資訊系統、公共建設、決策支援系統、緊急應變、產業分析、工業區開發、地下水管理、捷運工程、數位治理、空間決策平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