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從中國擴大內需措施掌握服務業發展契機
張兆安(作者為上海經濟年鑒主編) (2009/01/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期》
刺激經濟政策的內涵
2008年以來,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中國的不利影響,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和出現大的波動,中國對宏觀經濟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隨後又推出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內需,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決定在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人民幣1,000億元中央投資,這1,000億元的投資方向重點是解決民生、基礎設施與生態環保的問題,包括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業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生態環境建設,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以及災後的恢復重建。
鑒於這次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來勢猛、變化快、影響深,所以在採取應對措施的時候明確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這1,000億元的中央投資作為擴大內需的一項重要舉措,希望能夠儘快地拉動經濟增長,減緩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
這1,000億元投資涉及到的建設工程,在2008與2009兩年中整體需要四萬億元投資。四萬億元投資構成整體是這樣的:需要中央投資1.18萬億元,占29.5%;保障性安居工程是2,800億元,占7%;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整體是3,700億元,占9.25%;鐵路、公路、機場、城鄉電網是1.8萬億元,占45%;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是400億元,占1%;生態環境方面的投資是3,500億元,占8.75%;自主創新結構調整是1,600億元,占4%;災後的恢復重建,重災區是1萬億元,占25%。從大類分析來看,直接關聯民生的建設占71%,救災占25%,產業創新占4%;在直接關聯民生建設的內容中,城鄉基礎設施環境占63%,民生保障安居占7%(注1)。同時,中國地方政府的反應都是非常地積極,據不完全統計,各地的投資可能超過18萬億元(注2)。
刺激經濟政策的預期
這一次的投資方向正確,投資的決策果斷、力度理性,投資預期可佳。經測算,四萬億元投資整體上可以每年拉動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同時,可以儘快克服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營造經濟社會的新結構,創造經濟發展的新環境。反映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擴大消費
政府採取確實有效措施,解除群眾消費的後顧之憂,也包括在流通領域採取一系列鼓勵政策。比如2008年已經提高了低收入群眾的保障水準,2009年還要繼續提高離退休人員離退休費、優撫人員撫恤標準、低保群眾的低保水準等。同時,進一步發揮公共財政職能,加大財政投入、多管道籌集資金、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籌資機制,及逐步提高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比重,重點用於支援農村社會保障、低收入群體社會保障,逐步提高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福利保障水準。
(二)提高農民收入
2008年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農產品的價位水準,針對前一階段國際農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漲,最近又出現了大幅度的回落,採取了增加農產品儲備的一些措施。2008年取得了糧食的第五個連續增產年,糧食、棉花、油料、生豬都有了較大發展,目前價格出現了回落的態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確定一些國有糧食企業以及其他農副產品的採購企業要收購一部分糧食、棉花、油料、豬肉,增加儲備,維持農產品價格的穩定,且增加農民的收入。
刺激經濟、財政政策、服務業、內需擴大、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就業、經濟增長、金融危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