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美國金融海嘯後產業政策的轉變與省思
戴彗紋 (2013/06/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6期》
2007年年中開始的一場「金融大海嘯」,爆發史上罕見的系統性金融危機,全球股市、債市、房市三種主要資產齊跌。
第一波的浪頭,吞噬了前美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登斯;第二波,讓負債高達五兆美元的美國前兩大房貸公司(房地美、房利美)被接管;第三波,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也被捲入海底。
這波海嘯的災情造成近25,000名雷曼兄弟員工失業,而雷曼破產導致美股大跌504點,創七年來最大跌幅,美國華爾街日報用整版來報導雷曼兄弟所引發的全球股災,歐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也無一倖免的陷入經濟衰退。
從富足到貧乏只在轉瞬之間
從2008年經歷以雷曼兄弟倒閉為導火線所引發的金融海嘯,伴隨至今長達四年多的疲弱復甦,美國整個經濟體系受到極嚴重的衝擊,許多經濟學家甚至將美國的現況與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作對比。
1929年10月28日,紐約證券交易所迎來了「黑色星期一」,當天,股票指數暴跌了13%。接著第二天,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幕迅即拉開,道瓊指數一瀉千里,暴跌了22%。美國乃至全球歷史上最恐怖的一次大危機就此掀開了序幕,迎來的是長達十年的經濟大蕭條時代。在這段時期裡,有5,000萬人失業,僅美國在三年內,就有超過十萬家企業破產。全球工業生產下降32.7%,並直接倒退至20~30年前的水平。
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後,歐美多家銀行陸續爆發財務危機,信貸緊縮加劇,造成全球股價大跌;同時衝擊也由金融面擴散至實質面,自2008年第三季起,民間消費信心不足、信貸緊縮企業投資減少,全球步入經濟成長下滑、工業生產急速萎縮、貿易成長減緩、失業率攀升及通貨緊縮的困境。
製造業之於美國經濟復甦
在面對經濟低潮下,美國開始重新思考相關產業政策發展,從整個經濟發展脈絡來看,產業發展可以分為幾個波段,約從18世紀末以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經歷了四個50年左右的經濟長波,目前處於第五波。經濟學人(2012)以經濟發展中的工業革命角度來觀察經濟活動的演進,就其論述人類現在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三次工業革命分別為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機器取代手工,廿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強調大量生產,而近年來興起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製造數位化」,配合美國油頁岩開始開採、工廠採用機器人及3D printing製造技術的出現等,開始影響生產者進一步延伸到需求者、能源成本的下降、設備與人力投入的替代情形提高,這些影響將可能為當前整體製造業面貌和生產方式帶來巨大改變。
然而使美國經濟景氣長期不振的一個核心問題在於美國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維持在8~10%左右,此問題也迫使美國政府將目光轉向國內製造業發展情形。
隨著產業價值鏈全球化的現象愈來愈普遍,而製造業的產能從先進國家外包至低薪資成本的發展中國家,是全球化最明顯的一個特徵,也是一個無法逆轉的趨勢。檢視美國的製造業就業人口自2000年左右開始大幅下滑,從1,700萬人減少到2012年的1,200萬人,大約減少了1/3左右,當中一個關鍵係因美國在過去十年製造業者嚴重外移至中國,與受到來自中國廉價勞工的競爭,導致大量工作機會流失(附圖)。
美國製造業回流、AMP計畫、產官學合作、產業政策轉變、高科技製造、製造數位化、全球價值鏈、競爭優勢、創新生態系、人才培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