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台灣教育產業新南向之策略探討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台灣教育產業新南向之策略探討

林祈昱  (2019/02/14)    《台經月刊第42卷第2期》

隨著台灣人口結構老化、出生率下降,造成教育環境的轉變,以及高等教育的發展瓶頸。相對的,新南向國家的教育需求持續上升,尤其各國皆相當注重在產業升級轉型的過程中,對於技術及專業人才的培養。台灣因資源有限,如何篩選、聚焦出適合發展教育產業的新南向對象國家,甚至進一步梳理地方層級的區域脈絡,挑選教育產業新南向的潛力行政區,是本文的主旨所在,茲提供相關研究發現與政策建議供政府各界參考。
 

教育產業化的內涵及台灣現行做法

「教育產業化」(entrepreneurialization)是指運用市場機制擴大教育資源,以競爭促進教育體制改革,達到提升教育品質的目標。美國經濟學家Milton Friedman於1950年代,即主張用市場化的手段配置公共教育資源,發揮市場機制對於教育發展的作用(注1)。近年來,我國隨著教育普及,政府教育資源逐漸難以為繼,教育課程也日趨缺乏特色,為彌補政府教育經費短缺,需注入更多民間資源,增強教育的競爭性和選擇性,使教育服務能更適應市場的需要。

在教育產業化的理念下,學校的經營必須發展與國家經濟以及產業創新相扣連的新模式。各國紛紛思考如何透過自由化(liberalization)、市場化(marketization)、私營化(privat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手段,來取得教育公益性與經濟效益的平衡,從而提升民眾依個人條件選擇教育服務類型的權力(注2)。

台灣近年來推行的教育改革,亦朝教育事業自主經營,由教育機構承擔部分自籌經費,同時享有職能自主權的方向發展,使教育逐漸結合市場法則、經濟活動以及消費導向,是以教育產業化的議題也應運而生(注3)。自2016年新南向政策成為我國重要對外政策後,如何吸引新南向國家學生來台就讀,以解決少子化所衍生的台灣教育問題,已成為我國推動國際教育事業的重要業務之一。

目前教育部已建立台灣僑外生企業實習媒合平台,提供在台就學僑外生在學期間赴企業專業實習媒合服務,同時協助台灣企業儲備海外市場人才,並設立「新南向培英專案」獎補助台灣大學校院擴大招收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大學講師等菁英來台攻讀碩、博士學位(注4)。根據教育部統計,106學年度新南向客製化專班,包括學位班、外青班、中高階專技班等,總共核定招生5,680人、174班,成功招到2,931人,開成92班。107學年度預計招收3,870人,開設102班(注5)。此外,106學年度共有1,715校推動國際交流,以亞洲國家占903校最多,教育部也加強補助學校與新南向國家交流,目前包括新加坡、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注6)。

除了教育部之外,政府其它部會也積極研擬透過產學交流所帶來的經貿契機。如國發會制訂《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2018年行政院會通過「新經濟移民法(草案)」的版本,以利台灣企業延攬國際人才,未來新南向國家的學生、人才在台灣就學或受訓者,將列為優先延攬對象。另外,僑委會也推動東南亞僑台商攬才博覽會,提供在台畢業僑生的工作媒合平台。

新南向政策教育輸出技職培育高等教育區域發展行政區潛力人口結構產業升級教育政策國際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