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從台灣製造邁向台灣創造~為我國安全產業未來許願——專訪國鈞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陳明德董事長
採訪/郎若帆‧許加政‧李巧琳 整理/許加政‧林儷菁 (2005/07/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7期》
台灣的安全產業硬體製造就跟IC產業的筆記型電腦一樣,品質好、輕薄短小、功能非常齊全,這是我們的優勢。而劣勢是台灣完全無法做跨領域的整合,廠商各自生產製造自己的硬體設備,缺乏一個開放整合的空間,其主要原因是在軟體研發能力方面,尤其是軟體人才的缺乏,而官方也沒有開設這方面的課程,以培育這方面的人才。以我們的經驗,研發軟體必須在現場施工,一邊發掘問題一邊解決問題,並且現場修改軟體。另外,值得提的是,良好的硬體設備基本上使用20年是不會壞的,它的設計理念是可以長久使用的,可是其設計的程式處理速度就會跟不上軟體的更新,主要原因是原本主機的處理速度設計僅能跑100MHz,但是現在出來的軟體卻必須要用2.4GHz才能跑得動,所以這樣的設計已經是不符合目前產業需求,必須要更新擴充才可。
除了軟硬體條件外,就環境的建置面而言,目前台灣的安全產業缺乏規範,如果不趕快訂定統一標準規範,台灣的安全產業就會變成畸型發展,形成劣幣驅逐良幣,因為許多零件在中國代工回銷台灣組合,價錢雖然比較便宜,但是產品的品質就會很差。
產業定位一產品技術整合‧創造國際品牌‧行銷全球通路
‧台灣安全產業廠商的定位應如何?國際市場之主要競爭對手?彼此之競爭利基為何?
台灣安全產業廠商定位是非常明確的,只是劃分的太細,建築物的安全廠商歸建築物的防盜廠商,消防又歸消防廠商,各有各的領域,不過卻都無法進一步整合,只能就單一功能產品單打獨鬥。像Goldenwell就是走整合路線,但是我們的缺點是全球化的能量不夠,無法走到國際舞台上,這是台灣中小企業一般普遍的現象,台灣走向國際化的路都被國外的大型企業所控制,因此目前還是只有「台灣製造」,還沒有辦法達到「台灣創造」階段。不過,宏碁為國內做了一個很好的典範,現在宏碁不生產製造任何產品,只單純做行銷,創造了蠻大的營業額出來,主要是學習韓國的三星及LG的經營模式,創造國際品牌行銷,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並將通路鋪向全世界。
台灣安全產業的廠商在國際市場上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跟韓國;而蘇聯解體以後,其獨立盟國所做的sensor及單向的偵測器也是比台灣所生產的產品好,主要是它的單項東西比台灣便宜、細膩,能被任何一家的系統整合,台灣自己製造東西只能被部分認識的廠商整合,不能跟別的廠牌整合。韓國原本是不會對台灣造成威脅的,只是韓國在近五、六年來,突然間在顯像監測方面快速發展,已經超過台灣;美國則是從軍事安全開始孕育起來,美國軍方從太空安全到資訊安全一直到防盜、治安,因此在各個安全領域都兼顧到,所以我認為台灣安全產業的國際競爭對手是美國與韓國。
台灣製造、台灣創造、硬體優勢、軟體研發、跨領域整合、國際行銷、產業標準、民族工業、系統整合、政府角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