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APEC北京峰會回顧及未來展望
盛九元(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信坤(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助理) (2015/1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1期》
亞太經合組織緣起與發展
1980年代末隨著美蘇冷戰結束,國際形勢日趨緩和,經濟全球化、貿易投資自由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漸成為潮流。1989年1月,澳大利亞總理波比‧霍克倡議召開「亞洲及太平洋國家部長級會議」,以商討地區性的經貿合作問題。同年11月6~7日,12個創始會員國在澳大利亞坎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標誌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成立。1991年11月12~14日,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在韓國漢城(今首爾)舉行並通過「漢城宣言」,正式確定成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在此次會議上,通過了亞太經合組織的宗旨目標、工作範圍、運作方式、參與形式、組織架構以及亞太經濟合作的前景。同時,此次會議也正式將中國、香港和台灣(中華台北)三個經濟體同時納入亞太經合組織。1993年6月改名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簡稱APEC,注1)。截至2014年9月,亞太經合組織共有21個正式會員國和三個觀察國,成員國分布在美洲、亞洲及大洋洲(圖1)。
圖1 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分布圖
自成立以來,亞太經合組織主要討論與全球及區域經濟有關的議題(圖2),但隨著APEC的發展,也開始介入一些與經濟相關的其他議題,如:人類安全、反貪腐、備災和文化合作等。在圍繞亞太經濟合作的基本方針所展開的討論中,以下七個詞出現的頻率很高:開放、漸進、自願、協商、發展、互利與共同利益,被稱為反映APEC精神的七個關鍵字。
圖2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宗旨
亞太經合組織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一個鬆散的區域經濟論壇,每年只召開外交、貿易部長會,較少開展其他活動。1993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舉行的APEC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成為APEC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使高官―部長級―首腦會議三個層次的決策機制得以形成(表1)。此後在每年的部長級會議之後都要舉行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的國際影響力也隨之增強(表2)。
表1 亞太經合組織架構
表2 歷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簡介
亞太經合組織北京峰會
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北京峰會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發起的會議,是繼2001年上海舉辦後時隔13年再一次在中國舉辦,於同年11月中旬在北京召開。峰會將「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確定為2015年的主題,並將「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三大重要議題。
在APEC北京峰會上,中國提出了包括開展亞太自貿區研究等50多項倡議,同時中國對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部分成員來自APEC,中國目前尚未加入)採取了包容和樂觀其成的態度,希望藉由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和高速成長的經濟,不僅繼續為亞太增長充當火車頭作用,也將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亞太夥伴關係增添新的合作平台與合作路徑。
具體而言,北京峰會涉及三大議題:(1)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2)促進創新發展,推動經濟改革和增長;(3)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在世界經濟仍未完全復甦,開發中國家經濟增長面臨挑戰的背景下,亞太地區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鑒於此,推動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第一優先事項。其次,在於促進亞太地區經濟結構改革和創新性經濟增長,深化產業鏈和產品價值鏈整合,發展綠色經濟。同時,應加強全方位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這將為亞太地區的共同繁榮奠定基礎。
APEC北京峰會、亞太自貿區、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互聯互通、創新驅動、供應鏈整合、TPP競合、茂物目標、FTAAP路線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