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2017年東協經濟展望
譚瑾瑜、楊桂禎 (2017/01/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1期》
東協經濟概況
自從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之後,全球經濟迄今尚未復甦,然而東協國家在此波不景氣的大環境中,仍繳交亮眼的成績單。由東協(ASEAN)官方的統計資料觀察,東協十國在金融海嘯後的經濟成長率,除2009年較低外,都能維持在5%左右的成長,雖然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如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面臨小幅衰退,但在2010年旋即恢復正成長;其餘東協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則表現出強勁的成長動能(表1)。
表1 東南亞國協各國實質GDP成長率
若再將東協十國進一步區分成原始六國與新四國來看(注1),前者因開發較早,加上企業經營成本相對較高,因此成長率較低,波動幅度也較大;後者正處開發階段,國內基礎建設紛紛起步,又因低廉生產成本,吸引國外製造業前來設廠,雙雙拉動經濟成長,近年來整體經濟成長表現在6%以上,且多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準值,因此堪稱東協國家中成長動力的主引擎。
2016年東協仍被視為在全球低迷的經濟氛圍中,表現相對強勁的地區。透過個人消費、資本累積,整體表現大概都能維持在一定水準(表2、表3),但也面臨不少挑戰。2016年年初東南亞地區多數國家遭逢乾旱之苦,農作物大受影響,對農業仍占經濟活動不小比例的開發中國家來說,收成不佳不僅降低民眾所得,也衝擊經濟,因此各國開始進行如何適應氣候變遷的農業改良,以減少未來可能再度面臨的風險。
表2 EIU對東協實質GDP成長率及通膨率預測
表3 世界銀行與IMF對東協實質GDP成長率及通膨率預測
國際各預測機構對於東協經濟預測及分析
有鑑於東協的崛起,國際各大預測機構紛紛針對該地區進行新一年度的經濟展望分析。英國經濟學人(EIU)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著重在整體東協的大環境剖析,世界銀行則針對除新加坡及汶萊等東協開發中國家進行更進一步的詳盡說明。本文將先從整體東協的經濟展望概況談起,再細究各國的發展趨勢。
根據EIU (2016)表示,未來五年世界經濟成長重心將持續轉移至亞洲,外部環境也將持續影響並支撐亞洲的成長,但在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出線後,新興市場將面對若干風險。首先,川普政策的不確定性將影響全世界風險規避的投資者,造成貨幣、股票市場的波動,川普亦可能迫使聯準會(Fed)加速升息腳步,因而促使資金回流美國。此外,未來美國若對墨西哥和中國大陸等國家進口產品改採高關稅政策,勢必掀起國際間貿易戰爭,上述川普當選後所引發的政策不確定性,將對新興市場未來經濟成長形成不小壓力。因此,從EIU近兩次的預測中,均可看出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束後,2017年東協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下修0.1個百分點為4.6%(表2)。
另外,IMF在2016年10月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指出,亞洲新興市場將會持續成長茁壯,貿易協定的簽訂和積極的政策結構改革都將支撐消費者需求與投資,但短期內私人投資可能會受到銀行不佳的資產負債表影響而有所受限。根據IMF的估計結果,東協五國(ASEAN-5)中(注2)的馬來西亞和越南因外部需求減弱,2016年的GDP成長率明顯趨緩,但2017年將再度回升;印尼、菲律賓和泰國則皆呈現持續成長。故整體而言,2017年東協五國的經濟是持續正面成長的(表3)。
表4 東協十大外人直接投資淨額表
在馬來西亞方面,IMF預測該國2017年經濟成長率為4.6%,通貨膨脹多處於平穩溫和。推動經濟成長的主因係來自個人消費成長,但個人投資則因較不樂觀的商情與減弱的外部需求而呈現趨緩,加以商品價格低迷、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前景不佳,出口成長恐呈現停滯狀態,致使馬來西亞經濟最主要的風險來自於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在泰國方面,IMF預測該國2017年經濟成長率為3.3%。溫和的消費力道持續支撐經濟成長,然而衰弱的外部需求與政治不確定性,使得私人投資、外資直接投資(FDI)維持在較低的水準值。雖然農作物價格的上揚助長了經濟成長,但價格上漲僅是反應商品價格循環,並非實質生產力提升所致,從此處亦可看出2017年泰國通貨膨脹的預測值何以較2016年高的原因。此外,王儲瑪哈‧瓦吉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繼承王位後的表現,亦是觀察泰國經濟發展的一大重點。
東協經濟展望、內需市場、貿易保護主義、FTA、外資投資、基礎建設、東協新四國、經濟轉型、政經風險、產業升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