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東協、東亞、亞太整合趨勢綜合座談側記
整理/鄭玉苹、吳芳姿 (2010/04/05) 《台經月刊第33卷第4期》
東協加一、東協加三,甚至東亞共同體、亞太共同體等詞相信眾人皆耳熟能詳,但是東亞、東協、亞太等區域經濟整合機制的實際進展為何,域內外國家的態度將帶來哪些影響,在在值得深入探索。
區域主義日漸高漲,東協、東亞、亞太三大區域互動程度極高,動輒影響區域整合的進度。東協經濟共同體整合藍圖中,許多目標以2010年為一完成期限,東協加三部分共同性議題也多有討論,因此目前便是檢視過去區域整合成效與展望未來發展的最佳時機。
有鑑於此,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特別於2010年2月上旬規劃了「東協、東亞、亞太整合趨勢座談會」,邀請外交部研究設計委員會謝其旺處長、政治大學國關中心亞太所楊昊助理研究員、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吳福成副處長,以及台灣經濟研究院洪財隆副研究員等人共同發表他們對於東協、東亞、亞太整合趨勢的看法。
全球經濟重心轉向東亞
亞太各國對於區域整合的模式看法不一,但東協各國均認為應以東協為亞太整合的核心,且傾向「比較利益」的自然融合而非歐盟制憲方式。
隨著全球經濟重心逐漸轉向東亞,1960年代東亞(包含東協加三以及台灣)的GDP約占全球12%,而今已翻了一倍,攀升至25%;1960年代時東亞的貿易額約占全球10%,而今亦已增加至25%。在GDP及貿易額明顯成長的同時,東亞域內的貿易量也逐年增加,此趨勢將有助於降低東亞地區與歐、美各國之間的貿易依存度,未來十年內東亞甚至可能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地區。
在東亞貿易快速成長的同時,區域內各國金融體系亦需相應調整,建立更有效率及更能承擔風險的金融體系,方能因應貿易部門的快速成長。東亞貿易發展帶來了顯著的創造效果,但社會大眾卻往往忽略了FTA的轉移效果。以NAFTA為例,由於關稅大幅調降,墨西哥廉價商品大舉輸銷美國,導致美國境內原本相對便宜的日本及台灣商品迅速減少,美國境內中價位商品的品質亦逐步下滑,美國的消費者會得到FTA帶來的利益,也會蒙受損失。未來東亞貿易仍將蓬勃發展,各國政府在追求FTA的短期效益時,亦應關切經濟結構改變,以及人民的生活品質是否同步提升。
實現「東亞共同體」是東亞各國的長期遠景,目前東亞各國採行類似的發展模式:以出口導向為主,低估實質匯率,藉此累積外匯。1962年時,日本經濟學家Kaname Akamatsu曾提出雁行理論,被譽為是解釋過去數十年來東亞經濟發展的最佳模式,但由於當前的貿易環境已有所不同,東亞整合的成敗關鍵在於金融問題,在東亞各國經濟條件差異懸殊的條件下,金融市場波動過大。以廉價勞工成本,扶植出口加工製造,累積外匯的雁行理論,適用性令人存疑。此外,自由貿易協定裡規範的原產地證明手續繁複,對於部分東南亞國家而言難度過高,執行不易。東南亞各國的同質性高,貿易互補性不大,導致發展受限,這也是未來區域內各國應設法解決的難題。
東亞各國未來的發展方向應以發展既有稟賦資源的產業為優先考量,藉由先進知識改善既有生產技術。以台灣及越南為例,過去台灣成功的從加工製造業轉型成以高科技產業為主,但這樣的發展模式與條件,未必適用於越南。再以渡假勝地峇里島為例,當地業者利用島上的天然資源及人文條件,發展出極具特色的觀光業,與一般傳統的歐美形式旅遊業迥異,未來東亞各國亦可依循峇里島的發展模式,根據各國不同的資源特性發展合適的產業以自創新局,而非一味依循他人的發展步伐。
區域整合、東協加三、東亞共同體、亞太戰略、金融危機、貨幣合作、經貿轉型、ECFA、新興市場、G2格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