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不確定年代下,台灣零售與電商獲投趨勢觀察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不確定年代下,台灣零售與電商獲投趨勢觀察

劉育昇、何秉樺  (2020/11/06)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1期》

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全球零售與電商呈現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態。Warren Shoulberg (2020)指出,已有相當多的零售企業因疫情關閉了實體業務,特別是沒有提供線上服務的業者。另外,直接面對消費者(direct-to-consumer)的業者,如智慧行李箱新創企業Away,亦受疫情影響面臨營運活動減少的困境;不過,線上雜貨購物平台Instacart,卻因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轉向線上購物,其於年初逆勢增聘員工已因應暴增的需求(CB Insights, 2020b)。因此,對零售和電商的企業而言,2020年正逢轉變的一年,不同領域可能會產生正向或負向的影響,是否會影響投資人的投資策略,是我們所關心的。

CB Insights (2020b)檢視全球在消費者領域投資的前25名風險投資公司(CB Insights稱之為Consumer Smart Money)在2015~2020年4月的投資狀況,若將數據推估2020年全年度的獲投數值時,可能呈現下跌的走勢。依2020年1~4月的累積數據來估算(累積數據在獲投總件數為22件,在獲投金額預估為2.45億美元),我們假設獲投件數和金額的成長速度不變的狀態下,則2020年全年度總獲投件數預估為66件(相較2019年的120件減少45%),而獲投金額預估為7.35億美元(相較2019年的16.05億美元減少54%),整體獲投趨勢呈現下跌的趨勢。按前述的數值估算,看似乎2020年投資人將減少在零售與電商領域的投資,不過CB Insights (2020b)卻指出,因應線上零售市場的需求增加,「電子商務解決方案」(如客製化推薦和訂單配送等方案)頗受到Consumer Smart Money的青睞。

綜合上述,疫情改變了消費者在零售與電商的消費模式,進而影響投資人對零售與電商次領域的投資策略。於此,在這不確定的年代,台灣的零售與電商獲投趨勢為何,本研究將透過2015~2020年8月FINDIT研究團隊的台灣獲投數據來一探究竟。
 

台灣零售與電商獲投概況

(一)資料來源與定義說明

FINDIT研究團隊近兩年以來持續掃描台灣新創企業獲投狀況,收錄的台灣獲投資料來源包括:(1)國際早期投資資料庫Crunchbase;(2)科技媒體或新聞媒體(數位時代、Inside、工商時報、經濟日報等);(3)獲投企業提供(新聞稿、網站或臉書資訊、主動提供給FINDIT);(4)國發基金季/年報、相關承辦的政府單位;(5)投資人(包括投資機構/投資公司新聞稿、網站、上市櫃公司財報轉投資資訊、投資人主動提供給FINDIT等);(6)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相關資訊。

至於,納入台灣獲投統計之投資定義為:(1)企業註冊地點在台灣或註冊地點在海外,但創辦人來自台灣;(2)上市/櫃(含興櫃)前或下市後的獲投紀錄;(3)不包含收購及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

為了讓台灣零售與電商獲投更具參考價值,本研究綜整2018~2019年CB Insights在零售科技領域的分類,將次領域區分為用戶體驗優化、銷售和CRM應用程式、客製化消費、供應鏈管理、店內/線上數據分析、推播廣告、產品搜尋、庫存管理、智慧倉儲、最後一哩路的運送等十大類(表1),並分別從數據分布觀察該個別次領域發展的概況。

零售電商線上購物客製化消費用戶體驗智慧倉儲最後一哩路供應鏈管理CRM應用數據分析疫情轉型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