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我國發展離岸風電之可行措施
方俊德 (2008/02/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2期》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最新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v,增加至目前的380ppmv(Solomon et al., 2007)。由於溫室效應、氣候變遷及油價攀升等問題日趨嚴重,加以重要能源逐漸浮現枯竭危機,尋求替代能源便成為各國當務之急。又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後,各國均投入大量研究經費改良現有技術並開發新技術,再生能源不僅成為國際永續等會議討論焦點,也是各國擬定能源政策的要項(Subramanian et al., 2005)。
由於全球暖化現象造成民眾對環境更加關注,使得各國積極尋求可再生能源作為電力來源。風力發電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再生能源,鑑於風能是乾淨的能源,可減少傳統化石燃料的消耗及環境的汙染,根據全球風能源協會(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 GWEC)的預估,2006~2010年之間風機的總裝置容量每年將平均成長20%。現今風電開發迅速的國家在歐洲有德國、西班牙、丹麥等國,在北美洲則有美國,而亞洲也有印度、日本、中國。
為了因應這樣的趨勢變化,自1980年起我國亦開始積極從事陸上風力發電相關技術研究。不過由於台灣屬於海島型國家,地狹人稠,且近2/3為山區,陸域可供開發風力發電場址有限,隨著陸上風機設置增加,未來陸域建置之困難度將逐漸增加。相較於陸地,面積廣闊的海域為一風能佳、平穩、少亂流之風場環境,將可提供台灣一個開發風力資源之可行途徑。
離岸風電可供應潔淨電力,同時透過耐震抗颱離岸式風機開發與示範風場建置,可以亞太地區抗颱型風機市場作為目標市場,發展國內離岸風電相關產業。因此本文將從國際發展現況、國內政策規劃方向,以及我國發展離岸風電之可行措施進行剖析。
國際發展離岸風電現況
歐洲風能協會(European Wind Energy Associ-ation, EWEA)估計在2010年離岸式風場的安裝容量目標為10,000MW,其中德國及英國將是最大的開發國家。長期而言,在歐洲深度達35公尺之海域約有150,000平方公里面積可供發展離岸式風場,這將足夠提供歐洲所有的電力需求,根據丹麥風能顧問公司(BTM Consult ApS)的預測,如表1所示,全球的離岸風電累計裝置容量將會從2006年的877MW增加到2011年的7,607MW,將成長幅度高達七倍之多,離岸風電新增裝置容量占全球新增裝置容量的比例,將從2006年的1.3%增加到2011年的7.9%。
國際風機廠商的市占率比較上,以2006年來看,風機市占率最高的國際廠商是丹麥的Vestas,約占整個風機市場的28.2%;其次是西班牙的GAMESA與美國的GE Wind,分別占整個風機市場的15.6%與15.5%,前四大國際風機廠商的市占率從2005年的66.7%增加到2006年的74.7%,顯示風機廠商有大者恆大之趨勢,目前全球有離岸式風力發電實績的機型,分別為丹麥的Vestas、美國的GE Wind及德國的Siemens(原丹麥的Bouns)。
離岸風電、抗颱風機、示範場、能源轉型、再生能源、風場規劃、技術合作、國際供應鏈、政策推動、產業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