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TPP對中國FTA戰略之影響
莊朝榮 (2013/07/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7期》
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備受東亞國家關注。美國加強TPP談判的力道,一方面基於美國在東亞一體化(主要指經濟一體化,包括: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及經濟聯盟四種形式)中被排除,可能會造成美國的利益損失;另一方面,則是基於杜哈回合多邊談判停滯不前,美國企圖以TPP制訂新規則,並採取各個擊破方式,邀請亞太國家逐一加入。不論美國主導TPP的目的為何,一旦TPP成功實施,它將改變亞太現有經貿格局,對未來全球經貿關係和區域經濟合作影響深遠,並對區域內其他形式的多邊貿易體系構成衝擊,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將首當其衝。
中國對TPP之解讀
直至2010年底之前,美國正努力從金融危機後的困境中試圖掙脫,對加入主導TPP的企圖尚未顯現。後來美國提高加入TPP協議要求的標準,與中國經濟現狀的差距甚大。加上,TPP成員國除美國和澳大利亞外,其餘國家的GDP規模都很小,對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不大。是以,中國學者對TPP多抱持觀望態度,未多加重視,且甚少投入研究。中國官方政策除了關注APEC外,依舊是繼續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和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但從2011年開始,當日本宣布有意加入TPP談判後,使得TPP的前景可能獲得實質性的突破並產生重大的影響力。由於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是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十加三」(東協加中、日、韓)和「十加六」(東協加中、日、韓、澳、紐、印)的重要成員國,日本加入TPP的態度,對中國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中國學者開始加強對美國推行TPP的原因和TPP對中國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由於美國極力拉攏中國周邊國家加入,並主導TPP談判的進程、內容和標準,毫不掩飾圍堵中國的戰略企圖,因而引起中國對美國主導的TPP多加批判。
隨後,中國官方對TPP的態度轉變從不予重視、大力批判,以至現今的謹慎支持。中國基於兩項原因,改變了對TPP的態度:一方面是中國對於美國構建TPP的企圖,無法阻攔;另一方面是透過對TPP的深入研究,對其談判的內容和進程的困難度已有深刻了解。由於目前參與TPP或宣布要參與TPP談判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參差不齊,要如美國所願達成完全的TPP確實是相當困難的,前途極為不確定。如日本的農業、越南的勞工和環境標準,以及其他參與國家的各種問題等,都是難以在短期內達成一致的協議。同時,中國能夠與其他地區發展自由貿易區關係來抵消TPP帶來的壓力。因此,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11年的APEC會上明確表態支持TPP的發展。
歸納中國學界對TPP有兩種解讀,即陰謀論和機遇論。中國華中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副教授趙長峰指出,陰謀論者認為美國企圖利用TPP建立新的貿易框架和遊戲規則,主導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重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優勢地位,進而牽制中國的發展實力和削弱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機遇論者則認為TPP是基於自由貿易原則,甚至還規定了競爭政策、電子商務、勞工標準和環境標準等,是更高品質的自由貿易協定。它在短期內可能對中國不利,但長期上TPP可能成為整合亞太經濟區域的重要契機,加快穩健推進東亞一體化建設。何況,中國是堅定的國際貿易自由主義主張者,歡迎任何有益於貿易自由化的主張、規則和協定;同時,TPP的高標準也將迫使中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減少對外(如美國市場)的依賴度,使經濟增長依靠內需實現,從而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和可抵禦風險性。
TPP、中國FTA戰略、東亞經濟一體化、中日韓FTA、RCEP、貿易自由化、亞太經濟合作、國際貿易規則、供應鏈重組、區域經濟競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