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提升數位競爭力及鞏固數位韌性以因應數位經濟新時代
吳佩蓁 (2017/04/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4期》
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創造出數位經濟新時代
隨著科技與行動網路的創新和快速發展,我們已進入資訊瞬息萬變的數位經濟新時代。市場調查機構eMarketer 2016年資料預測,2018年全球網際網路人口普及率將超過50%,相當於38.2億人。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能夠調適因應數位世界的企業,獲利能力比同產業的其他企業高出26%。而隨著電子支付科技日趨成熟,電子與行動商務將為全球企業發展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企業可快速與消費者溝通及完成交易,不受到地域的限制,促使網路到實體(Online-to-Offline, O2O)應用成為亞太區廣大潛力市場的重要商業模式。此外,根據eMarketer 2016年統計,2016年全球電子商務市場規模已達1兆9,000億美元,亞太區即涵蓋一兆美元,占全球一半以上,為全世界電子商務發展最蓬勃的一級戰區。高盛集團更預測,全球2018年透過行動支付的金額將高達6,260億美元。面對這一波革命性的數位浪潮,在亞太區扮演維持經濟穩定與創新發展重要基石的中小企業,需要善用網路資源和發展新商業模式,才能在這具挑戰的環境中掌握數位商機進而永續經營。
已經邁入第八個年頭的雙11在2016年全網交易額達到人民幣1,800億元,中國知名電商「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活動總交易額即占其中的2/3,天貓在開賣第52秒時,更創下逾十億元的成交額,在雙11當日總交易額為1,207億元,其中超過81%的交易是透過行動裝置完成,由美國、日本、韓國、德國及澳洲等235個國家與地區的網民和企業共同參與此跨境交易盛事。在雙11創造出的龐大商機下,不再僅限於中國電商,傳統行業亦紛紛加入,開始O2O整合運行,國內外同步交易,造就集商品、娛樂和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全球購物節,娛樂電商也成為雙11孵化出來的零售行業新型態。
面對數位經濟勢不可當的浪潮,原本純粹的實體零售店和虛擬電商皆轉型走向O2O道路。包括:社群網站Facebook已在美國、英國、澳洲和紐西蘭推出只能以App購物之Marketplace;Google Express在2016年宣布將服務擴展至美國東岸;Panasonic預計在2017年推出可自動掃描(注1)和包裝商品的便利店收銀機;eBay將重心放在商品搜尋的機器學習系統與人工智慧領域,提供消費者更精準的搜尋結果,同時透過強大的影像分析功能預測買家對圖片的感受;全球電商龍頭Amazon不僅在近年陸續推出Treasure Truck(寶藏卡車,注2)、Amazon Go(無人商店)、Prime Now(Amazon Flex兼差快遞)、Amazon Restaurants和Amazon Dash Button等各項創新與創意的計畫,更在2013年即展開Prime Air無人機方案,並和英國民航局合作(注3)預計於2017年實現,以提升O2O龐大商機下的貨運品質與效率;而Intel也在2017年推出首款全球5G數據機(注4),盼加速實現未來願景。由此可見,跨國企業紛紛投入資源,以面對O2O所衍生之全方位「體驗」需求,提供兼具虛擬效率與實體服務的品質,將把消費者與品牌關係帶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建構亞太區健全的數位經濟經商環境
長期以來,扮演推動各項新興議題領航者角色的APEC,深知數位經濟的重要性。
自2014年起,當年度的APEC主辦會員體中國始提出「網路經濟倡議」,盼各會員體共同營造有利於網路經濟發展之環境,協助提升亞太區創新成長、中小企業發展以及婦女與青年從事商業活動。
2015年APEC主辦會員體菲律賓提出「微中小企業全球化長灘島行動計畫」,其中一項即為透過ICT和電子商務促使中小企業國際化,鼓勵微中小企業在2020年前參與區域及全球貿易。
數位經濟、O2O應用、電子支付、跨境電商、數位韌性、資安風險、數位轉型、APEC倡議、中小企業競爭力、創新商業模式
分享: